李欣
(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農業技術總站,吉林 吉林市 132021)
我國作為水稻的種植大國和消費大國,每年水稻都占據口糧消費總量的50%以上,因此,提高水稻的種植技術是至關重要的。近些年來,我國的水稻種植與培育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技術問題需要改進,解決了水稻種植工作中的現存問題,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水稻產量,保證水稻的品質,進而達到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目的。
基于目前我國受眾群體對綠色農產品的購買需求,在實際進行水稻栽培工作時,農業種植人員還應當合理選擇種植基地的位置。在這個環節需要注意選擇遠離城市、化工廠的地點,還應當對土壤營養成分進行測試。水稻種植需要充足的水分,且應當保證水質符合要求。因此,
農業種植人員在開展水稻種植工作時,還需要選擇附近有水源的地區,應當對水稻幼苗之間的栽種距離進行合理設置,既不能太密集影響種子的受光條件,也不能過于稀疏而浪費有限的土地資源。這是水稻栽種工作中的一個關鍵環節,需要種植人員引起重視。
對于插秧,需要選擇恰當的時間展開,利用氣溫高、降水偏少的天氣,合理進行水稻的移栽工作。在田間插秧時,應用先進的插秧設備進行種植,要使其獲得高產,其基本苗量必須滿足8-9萬株/畝。因此,建議廣大機手在實際作業時,采用株距90、取苗量調整為標準偏多1-2擋進行作業,從而達到畝插1.8萬穴,每穴取苗量4-5株,畝基本苗量8-9萬株的高產栽培要求。機手在實際作業時,除調整株距及取苗量外,還應調整栽插深度(以不倒不漂,越淺越好為原則)。在保證不漏不重的前提下,越直越好。
在水稻種植中,應該對選種工作進行改進。在選種時,種植人員應該根據當地環境特點,合理的選擇水稻種植品種,另外可以通過提高水稻品種的多樣性來提高水稻的抗病蟲害能力,要保證每年都對栽種的水稻進行品種的更換。當地農業部門應該及時的對種植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宣傳更加優良的新型水稻品種,同時提高對栽種技術的科普,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水稻的種植水平,進而保證水稻產量,提升水稻品質。杜絕種植地域水稻品種的單一性,也可以明顯的降低病蟲害的爆發幾率,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水稻的健康生長。
在水稻栽培過程中,應在其不同生長階段采用相應的肥料,且用量與施用時間不同。在施肥作業前,種植戶應全面處理稻田內的雜草。在施肥過程中,對肥料種類和用量進行合理控制。一旦施肥量過多,將直接燒死水稻秧苗;而施肥量過少,則會出現秧苗營養缺失的問題。
水稻的病蟲害問題是影響水稻種植工作效益的關鍵問題,一旦發生病蟲害問題會導致水稻植
株產量大幅度下降,嚴重影響水稻的存活率。因此,相關農業種植人員必須積極研究科學預防和治理病害、蟲害問題的可行方式。這就需要定期對水稻生長情況進行細致檢查,比如,
雜草在生長過程中會與水稻爭奪營養,導致水稻質量和產量不達標,而且會導致水稻出現病害。種植人員需要及時清除雜草,而一旦發現水稻幼苗出現嚴重的病害,必須及時拔出
病株,抑制病害擴散。預防蟲害可以結合所種植的水稻品種和當地常見的一些蟲害情況進行分析,引入害蟲的天敵進行預防,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避免對水稻植株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農業主管部門需要加強與重視水稻的科學種植和專業技能,通過培訓等途徑提升農民科學種植水平。政府需要加大在水稻的政策、資金、設備、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扶持種植戶。借助政府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推行優質水稻種植技術。選用優秀的專業人才,定期下鄉實地給種植戶培訓水稻栽培技術,不斷的提升我國水稻的生產量和技術水平。
政府應該加大對山區水稻種植的扶助力度,比如說發放水稻種植戶補助金,鼓勵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同時加在對稻田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提高水稻種植的綜合水平;其次,政府號召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對水稻種植戶進行專業知識的傳授與指導,讓水稻種植戶能夠在科學、有效的方式下種植水稻,提高水稻的生產產量與質量。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所以,在水稻栽培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栽培技術的合理運用,借助高新技術與現代化機械設備,不斷提高水稻的產量與品質。與此同時,在栽培水稻的過程中,應結合栽培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以促進水稻種植產量與品質的提升,為人們提供綠色且安全的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