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杰
(中共內江市東興區委黨校,四川 內江 641100)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 周年的大會上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同時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進程中,所留下的都是極其優秀的傳統文化,其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標志,其中也包括了黨和人民在偉大斗爭中所孕育的先進文化思想。”這段話,鮮明的體現了黨史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的重大價值所在,同時也指出了黨史文化的深化研究工作也是我國社會發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資政育人作為黨史文化最為重要的功能,也使得在全國的范圍內掀起了黨史文化研究的熱潮,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經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仍需更多的努力,才可以繼續深化黨史文化的研究工作。
黨史開篇與黨創建之日起,同時黨史文化也同樣開始孕育而生,黨史文化的研究即使對歷史的解讀,也是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前車之鑒。比如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被我們稱之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三大改造、雙百方針、文化大革命等等都是黨在這段時期的黨史,雖然十年文革對我國各個方面和黨史文化的發展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嚴重阻礙了該時期黨史文化的發展,但是不可否認它其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性作用[1]。這段時期,也包含著極其先進的黨史文化,例如:“雙百方針”等,時至今日,依舊被黨堅持執行。自改革開放,十一屆六中全會完成對黨的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后,黨史文化再次朝著正確的方面蓬勃發展,隨著鄧小平南方談話、深化改革等偉大的理論創新,也為黨史文化的昌盛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歷代領導人的努力,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將其確定為我黨的指導思想。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或者是毛澤東思想,都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創新的理論成果。大眾性、科學性和先進性已經成為了黨史文化的本質特征[2]。
深化黨史研究應該追隨著目標砥礪前行,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實現黨性原則與科學精神的二者統一。在當今的黨史研究工作中,應當積極實現取得更加豐富的研究成果、不斷擴大研究隊伍、進一步加強黨史的影響力這三個目標。確定目標,是為了黨史研究工作得以更好的進行,得以使得深化黨史研究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幫助。在研究成果方面,應該對黨的光輝歷史和偉大成就不斷加深研究力度,同時,也需要對出現的錯誤加以深刻的反思和分析。而研究隊伍建設則應當積極吸引黨史界和思想理論界具有影響力的一大批專才,并且積極培養和招納青年研究人員,實現人才隊伍的年輕化和專業化,構建更加合理的研究隊伍結構。對于黨史影響力方面,則應該加強黨史文化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深入研究。黨史文化應該在思想上應該具備更為鮮明深刻的內涵,而語言風格則更應該先進活潑,使得其具備更強的渲染力和吸引力,更好的吸引人民群眾的擁護[3]。尤其現在,黨情、國情和世情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矛盾疊加,各種思潮激蕩,“四大考驗”、“四種危險”尖銳地擺在了全黨面前,每前進一步都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認真學習研究黨史國史,增強四個自信,對于推進改革開放事業具有深遠意義。
解放思想是黨史文化研究能夠得以繼續深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史研究之所以可以一改常態,取得如此大的進步,其首要原因是解放了思想,沖破了以往傳統思維和主觀偏見的束縛。雖然解放思想強調了這么多年,時至今日的中國依舊在強調解放思想,這又是為何呢?原因就在于解放思想可以根據實踐提出更多有意義的問題,得出更多有益發展的新認知,更加實事求是的深化黨史研究工作。從時代發展的高度,不斷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知,推陳出新,為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指明正確的方向。例如,全黨在鄧小平同志的指導下,開辟了一條具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在施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幾十年來,沖破了許多的舊思想和舊機制,實現了許多原本被限制的東西,提高了全黨的認知水平,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來源。作為一名合格的黨史工作者來說,應該關系現實的政治、經濟問題,關系黨和國家的發展方向,使得自己的思想能夠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不可只埋頭于黨史資料的研究之中[4]。對黨史國史的研究,要從實際出發,與我們黨正在進行的偉大事業緊密結合起來,與黨員干部隊伍思想實際結合起來,與我們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結合起來。同時黨史研究要堅持唯物史觀,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立足自身、立足世界,聯系黨的群眾路線來研究黨史國史,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綜上所述,加強黨史文化研究,既是一項創新性工作,更是一項周期長、需要持續努力才能見成效的工作;深化黨史文化的應用研究,需要通過黨史中的事件、人物和制度等鮮活的例子,來傳播黨史文化信息,發揮其中鑒古知今和資政育人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黨史文化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因此我們應當把握好黨史文化的研究目標,通過有效方法不斷加深黨史文化的研究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