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云奎
(重慶市奉節縣委黨校,重慶 奉節 404600)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如何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發揮好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黨組織政治功能虛化弱化。一是一些(村)社區黨組織政治紀律意識淡化,在執行黨的政策、落實上級要求上打折扣、想當然、亂作為;二是在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時優親厚友,把低保、慰問、臨時救助等當做解決信訪矛盾的砝碼,用來送人情、搭關系;三是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意識和能力不強;四是召開黨員會、群眾會、院壩會走過場,以自我為中心,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不注意傾聽群眾意見和呼聲。
(二)干部黨員隊伍建設嚴重滯后。一是村干部年齡結構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結構不優,學習適應能力不強,部分村干部特別是支部書記、村主任運用現代辦公手段處理問題的能力欠缺,難以適應新時代工作要求。二是黨員年齡結構老化,外出黨員較多,除機關事業單位黨員以外,45歲以下的在家黨員屈指可數,新發展黨員較少。
(三)黨內組織生活不規范。一是組織生活理論基礎較弱,工作水平偏低。支部書記和支委成員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學習和理解還不夠,開展黨組織生活形式缺乏創新,在如何過好組織生活上不愿意動腦筋,往往以學學講話、念念文件為主,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黨員參與積極性不高;二是組織生活形式主義嚴重,生活質量偏低。滿足于完成上級規定的時間、次數要求,形式主義現象突出,批評與自我批評流于形式甚至不開展,民主決策走過場,導致有的黨員認為組織生活是“一言堂”,缺乏黨內民主,參與組織生活是一種“負擔”;三是組織生活制度落實不規范,質量效果偏低。落實“三會一課”制度、主題黨日活動等不嚴格。
(四)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不充分。一是支部書記引領作用不強,部分支村兩委關系不和,支部和村委會各行其事,各干各的工作,互相扯皮,形成“兩套人馬”,以至于不能很好地發揮其他成員的作用,影響班子的協調和穩定和工作效率;二是走極端片面強調黨的領導或村民自治,其實質就是搞一言堂。部分村委會脫離支部領導,把“村民自治”和“群眾擁護”當作“護身符”,少數支部把“支委決議”凌駕于村民自治之上;三是集體經濟空虛,缺乏有效門路。有的村(社區)以怕承擔責任為由不去深入研究發展路子和對策,有的村干部為了一己私利盲目決定發展項目。
(一)加強隊伍建設,為村(社區)黨組織發展注入新活力。干事創業,關鍵在人,加強村(社區)黨組織建設,夯實執政基礎,關鍵是建設一支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黨員干部隊伍。一是廣泛開源,著力拓寬村級班子選人用人渠道。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打破地域、身份、職業界限,擴大選人視野,拓寬用人渠道,對缺少村(社區)黨組織成員合適人選的行政村,采取選派機關干部駐村任職、跨村任職、鄉鎮黨委委派、大學生村干部任職等方式配齊配強“兩委”班子。注重從本地致富能手、打工回鄉創業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回鄉畢業生中選拔培養后備干部;二是加強培養,著力提高村(社區)干部領導水平和辦事能力。完善村干部培訓體制機制,除定期舉辦縣級村(社區)培訓班外,鄉鎮要根據實際采取集中培訓、分批輪訓和以會代訓等方式,大力開展村(社區)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將政治理論同業務知識一起納入培訓內容,邀請領導干部、優秀黨員、致富能手等為其上課。注重后備干部培養工作,將后備干部安排在團委、婦聯、本土人才工作崗位進行鍛煉,提高基層工作能力。
(二)規范組織生活,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通過嚴格規范村(社區)黨支部組織生活,落實相關各項制度,促使黨員嚴守政治紀律,堅守黨的政治路線。一是堅持用好“三會一課”制度。創新方式方法,結合主題黨日活動,將“兩學一做”作為“三會一課”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豐富和創新黨員學習、會議的形式和內容,避免灌輸式的學習培訓,提高黨員參與積極性。同時應嚴肅黨內組織生活氛圍,避免黨內組織生活娛樂化、庸俗化。二是完善村“兩委”工作運行機制。要理清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關系,黨支部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其作用決不僅僅局限在抓黨建、管黨務上,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必須從各個方面體現出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村委會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依法開展村民自治工作。工作中既要避免村黨支部是領導核心,就是包攬村里的一切事務的認識,也要避免以村委會是自治組織,依法開展工作、行使職權,村黨支部無權過問為借口,排斥村黨支部的領導的行為;三是發揮村民自治,提高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堅持大家的事情大家決策,大家的事情大家辦,堅持村級事務決策“四議”,即村黨支部會提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在農村探索成立村民自治理事會,解決鄉村治理、公益事業管護等問題。
(三)轉變方式,努力構建服務型村(社區)黨組織。一是從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務轉變。強化服務優先、真心為民的意識,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強化服務意識,實現領導到服務的轉變;二是從服務上級向服務群眾轉變。更加重視和關心群眾,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沉,主動回應群眾的呼聲和意愿,真正把實事好事辦在群眾的心坎上;三是從抓大放小向以小見大轉變。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事情抓起,妥善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