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 姜春寧 張稚平 李紫涵 蔣明浩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在時光的交替更迭中,我們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全媒體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全媒體”與新的傳播手段都進入深度發展階段,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更加融合互通,特別是廣播、電視、電影、音像、出版、報紙、雜志等以網絡、衛星通訊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實現了對人們視、聽、形象、觸覺等全部感官的觸及,標志著全媒體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1]。
中醫學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實踐基礎上的實用醫學,它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并且積累了大量寶貴的醫學經驗與技術。但是,中醫藥的傳承是開放性與局限性并存的,在保護知識產權的情況下實現經驗的交流與共享是目前亟待解決的矛盾問題。中醫學是中國文化中最能體現其“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意不盡情”的隱性知識特征的科學。隱性知識由于難以被他人觀察和了解,其共享、交流以及模仿就顯得更加困難,但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完善、更能創造出價值。因此,如何對中醫隱性知識進行有效的傳承和挖掘,怎樣識別影響中醫隱性知識傳承的關鍵影響因素、最終提升中醫隱性知識的傳承效果,這些問題都是關乎中醫藥事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而通過利用全媒體實現中醫知識共享,能夠使傳統中醫文化中的隱性知識被有效的傳承和挖掘,從而傳承發展好中醫藥文化中最寶貴的部分,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一)通過此次社會調研活動,將認識到山東省濟南市民眾對中醫知識共享的認知度與看法,有利于完成基本調研成果。
(二)了解中醫知識共享推行遇到的困難與其原因。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優化方式方法,真正借鑒全媒體發展的新形勢,讓中醫知識共享傳播“全媒體化”[2]。
(三)提高中醫知識共享的普及度,讓越來越多的民眾學習中醫知識。為基層群眾認識祖國醫學提供良好的環境,在學習中醫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心理素養與身體素質,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
(一)調研基本情況
調查過程中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經篩查處理回收有效問卷935份,回收率為93.5%,達到預期理想回收水平。此次調研以山東省濟南市實地調研為主,通過一系列走訪調查和問卷調研發現絕大多數民眾對中醫知識共享有一定了解,并有相當一部分民眾接觸過中醫共享知識。介于所在地部分民眾文化水平的限制,部分民眾對中醫知識共享了解較少,更有一部分民眾對中醫知識共享表示不了解。
(二)傳播方式選擇性
據民眾選擇的更加接受的中醫知識共享的傳播方式來看,有23%的民眾表示互聯網為其第一選擇方式,而紙媒的選擇在四者當中占比最低,僅占6%,而選擇不固定途徑的民眾占比在一半以上,因此這就提示出,在全媒體的背景下,民眾的選擇是多樣化,如果僅僅為民眾提供單一的選擇,則勢必不利于中醫知識的共享與傳播。
(三)民眾對中醫知識共享傳播的看法
在調查民眾對目前中醫共享知識領域發展如何的看法時,多數民眾都對中醫共享知識發展狀況的表示出肯定態度,從社會生活方面的角度看,有41%的民眾認為目前我國中醫共享知識領域發展較好,53%的民眾認為其發展平平,但有6%的民眾認為其發展較差。調研團隊成員特別調研了填寫發展狀況較差的民眾,多數民眾都勾選了“社會對知識共享的重視不夠”這一選項,還有58%的民眾認為我國在共享知識領域缺乏相關經驗,同時“當地青年對其沒有興趣”和“相關領域人才較少”也是目前在民眾看來的制約中醫知識共享的重要因素。調研結果提示,在目前我國形式下,國家應加強對共享知識領域的扶持,中醫知識共享若能得到好的發展則它勢必要與其他共享知識共進退,近年來國家大力開展中醫藥進校園的活動,這也是從國家層面的扶持中醫藥發展。由于中醫學科的特殊性,因此部分青年人對其不感興趣,這也是以后應多加宣傳的要素之一。
(一)順應全媒體大背景,構建多元化共享傳播模式
全媒體時代是信息爆炸式發展的時代,以網絡APP為例,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全網APP數量眾多,眾多APP為吸引更多的流量資源,都在創新不同的傳播信息的模式。中醫知識要想以一種更具特色、更吸引人的方式去共享與傳播,就要勇于變革、勇于創新,開創多感官互動共享模式,才更有利于其傳播與發展。如今的中醫知識共享大多還以網絡慕課為主要共享形式,但畢竟作為單一的互聯網傳播方式,其受眾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網絡慕課眾多但沒有使用者,那相應的平臺就會淪為空殼。因此只有構建好中醫知識的多元化共享傳播模式,雙管齊下,甚至多管齊下,充分的利用好全媒體這一發展新觀念,才能更長久的發展。
(二)規范中醫藥自媒體,牢牢抓住核心話語權
全媒體時代下,在中醫知識共享與傳播的過程中,人人都有話語權。隨著網絡言論越來越開放化與自由化,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但在這樣的背景下,惡意炒作、虛假消息也會應運而生,這不僅是對中醫文化極大地抹黑也是對其他民眾造成誤導。因此規范好自媒體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下,中醫藥官方權威機構應監督好一些自媒體的發展,國家也應保護好中醫知識共享傳播過程中的“潔凈性”,開放話語權是為知識傳播鋪路,不要讓謠言、虛假廣告、營銷成為中醫知識共享傳播的絆腳石。
(三)建立隱性知識傳承評價機制,塑造知識共享的環境
要建立中醫隱性知識傳承的激勵機制與評價機制,鼓勵、規勸中醫師進行知識共享。要使“師傅”與“徒弟”都意識到中醫傳承是自己的種歷史責任,使大家樂于研究、共享中醫知識。可以將中醫師承模式的知識傳承效果納入評價范圍,要求師傅對徒弟進行知識共享傳授,把徒弟診療技能的提高作為師傅的績效評價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