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政睿
(哈爾濱工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農民是中國歷史上的占主體的社會群體,同時也是封建社會中受剝削受壓迫最為嚴重的群體,從古至今,農民的歷史就是一段血與淚交織的悲慘歲月。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是農民悲慘生活真實寫照,他們用自己的血汗去滋養特權階級奢靡的生活。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就清醒的認識到了農民這一偉大群體對于中國革命、建設的關鍵性作用及其內在尚未釋放的可怕的對于社會的變革的推動力,毛澤東就曾高度評價農民的歷史地位:“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1]”;“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了中國,誰解決土地問題,誰就會贏得農民[2]”。而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及中央政府對于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的重要性認識更為深刻,為此進行多次土地改革和土地政策的調整,解放農村生產力,將農民從政治壓迫和封建剝削下解放出來,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
新時代,國家對于農民的重視更甚。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寫入黨章,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3]。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是個人權益的集中體現,更是農民的“命根子”。解決農民問題,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解決土地問題。土地是生產資料,是勞動對象,它應是保障農民生存的工具和手段,然而在封建社會,土地成為了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工具,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異化,農民越是努力的勞作,他被剝削的程度越高,得到的東西越少。
在建國之前的土地革命時期,中國農民就在一定程度上自主的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土地與農民的異化關系得到了緩解。在建國這七十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更是把農民問題看做是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在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改善農民的生活,保障農民對于土地的合法權利,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迎來了新發展。
建國以來農村土地制度針對不同時期的不同的要求產生了相應的調整與修改,中國的土地制度一直走在探索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規律的道路之上。然而這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與嘗試,也有短暫的曲折與坎坷,但這也為后期的土地制度的科學化的改革奠定了基礎。在建國之前的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對土地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解決,建國以后更是將土地問題視為重中之重予以關注和管理。建國以后,國家真正的頒布了保障農民土地使用權的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明確提出要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
而在1956-1977年期間所實行的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土地制度下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不良苗頭開始出現,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嚴重挫傷。這次的土地改革嘗試雖然失敗了,但是為我們國家土地改革積累了經驗,認識到必須重新建構土地與農民的關系,尊重農民的意愿。
1978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是基于對之前失敗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來,自它頒布之日起,農民又迎來了嶄新的美好生活。從包產到組到包產到戶,從幾個農村開始試點到全國推廣,全中國的農民生產積極性被喚醒,自承包制實行以來,農村經濟煥然一新。
1997年國家進一步明確了將土地承包制再延長30年,穩定了土地承包關系。可以說是給農民打了一針強心劑,讓農民更加有自信的經營土地。
2001年,在這一年中央下發文件允許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充分賦予了農民對自己土地的使用權、經營權、流轉權、處置權。
2008年中央再次下發文件指出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的土地承包關系要保證穩定并長久不變。這項政策有效的解決了土地糾紛問題,在農村,土地糾紛是一件大事,集體與個人之間的糾紛是最為常見的,因此這一項政策的出臺使得農民有了底氣對違法強征農民用地的行為說“不”。
時間來到2019年,中央再一次完善了土地承包法,發布了《新土地承包法》,進一步維護農民的合法正當權益。
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始,農民就是中國共產黨最可靠的同盟軍,是實現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動力之一。因此,農民無論在任何時期都是推動一個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團結農民,維護好農民的利益和權利,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至關重要。建國七十年以來,中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離不開最勤勞最忍耐的中國農民的偉大奉獻,同時關于農民“命根子”的土地問題的各項土地政策的執行,也推動了中國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為實現建國七十年的輝煌成就添磚加瓦,保障了農民的根本利益,使得農民有安全感和獲得感,從而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自信。
道路是方向,成功的道路會帶領這條路上的人走向美好。農民群眾為什么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自信?那是因為自建國以來,中國一直走在“糾錯、調整”的路上。借由農民的土地問題的政策變化,我們得以窺見中國道路是一條以維護人民利益為核心的正確的社會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