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秀
(宜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共享式”服務中互聯網+交通工具的共享服務被廣泛運用。共享單車服務就是其典型。早在1965年的阿姆斯特丹舉行“白色自行車計劃”。[1]一些人將白色自行車停放著公共場所,用以人們免費使用,此乃世界公共自行車系統的起源。符合綠色經濟的概念并有效滿足了用戶出行需求。“共享單車”通過app連接自行車和人及通過線下提供自行車服務,并且基于“分享經濟”理論而運營的一種商業模式。[2]符合綠色經濟的概念并有效滿足了用戶出行需求。公用自行車一定程度上極大地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自身具有的“硬傷”,公用自行車在實際運行時也出現了諸多問題。[3]據統計得知,至2017年以來,因騎共享單車發生而發生的意外事故多達18起,其中超過一半的騎行者為未成年人,其中6人不滿12周歲。[4]共享單車的問題一方面是社會層面問題,主要是國民素養、道德水平以及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法律問題,共享單車是新型共享服務,亟需有效的法律或者規則來制約平衡新型服務的發展。
2017年3月,11歲的高某與其小伙伴將未鎖好的ofo共享單車成功開鎖,并騎行上路。當日高某與大型客車相撞,被該大型客車的前側車底碾軋,而后經醫院搶救無效于當日死亡。
2017年7月,高某家屬起訴ofo所屬的北京拜客洛克科技有限公司、肇事司機及車輛所屬的汽車租賃公司、相關保險公司至靜安法院,請求被告賠償相關費用共計866萬元、要求靜安法院判令ofo公司迅速收回所有的機械密碼鎖具及要求更換為使用完畢后必須鎖住且兒童無法輕易打開的鎖具。在2017年9月庭審中,[5]ofo公司辯稱,事故的發生是由于監護人安全教育缺失且對孩子的偷騎單車的行為監管疏忽以及使用者關于未經許可、擅自占有、使用他人財產的違法行為思想觀念淡薄,系違反交通法規所導致。高某自身所應承擔的責任應當由其監護人承擔,ofo公司在本案事故中即無故意又無過失,不存在任何過錯,不應該承擔相關賠償責任。
2018年3月,靜安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令平安財險上海分公司支付高某家屬交強險賠付款11萬余元、商業三者險賠付結算款44萬余元,共計55萬余元。
1.12歲以下的責任主體騎行共享單車系違法行為
12周歲以下責任主體騎行共享單車后違反交通規則擾亂交通秩序釀成交通事故的案例常見。根據我國《道交法》之規定,年滿12周歲以上才可以騎行自行車。共享單車是為成人設計的,而對于身體還沒有發育成熟的未滿12歲周歲的兒童,由于身體較小,在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很容易造成意外事故。此外,因為未滿十二周歲的兒童對與交通安全相關的規定和常識通常不太了解,所以造成自身的權益受損的同時還會傷害到其他人的合法權益。
2.共享單車使用者應承擔違約責任
未滿12周歲的兒童在騎行共享單車的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監護人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因為目前共享單車的使用前提是通過APP注冊以后完成認證,如果未滿12周歲的兒童可以使用單車,多數情況是監護人或者家人幫助其完成解鎖過程,有些家長讓孩子使用共享單車是為了學習自行車騎行,也有些家長在幫助其解鎖之后放任兒童自己騎行,這些行為都沒有盡到相應的監管義務。監護人的不當行為存在違反合同約定,根據合同的相對性以及民法通則對監護人責任的有關規定,監護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1.共享單車車企及用戶的法律關系分析
共享單車模式以“綠色環保,共享經濟”為核心,通過建立“互聯網+”的模式,以盈利為目的提供單車租賃服務。從提供服務的形式上看,用戶下載相關APP,注冊并交付押金后,掃碼用車并支付租賃費用。從而使使用者與共享單車車企之間的構成租賃關系。[6]2017年8月1日,交通運輸部等十部委發布《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明確規定共享單車的性質為互聯網租賃,共享單車是車企提供的分時租賃業務。且根據我國《合同法》相關規定:“租賃合同是出租人將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依據該法條,用戶與共享單車運營平臺簽訂的協議為租賃合同。《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租賃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視為不定期租賃……”可以看出,共享單車的每一次付費使用都是一個民事合同的簽訂,根據合同的性質,這種支付使用行為所訂立的是一種不定期租賃合同。
2.共享服務提供者的法律定位
(1)屬性定位
就自行車來說,將已有的多余的自行車整合起來,通過共享平臺出租給需要的人使用,此為共享經濟。[7]其中車企所遵循的運營基本模式是,車企投入資本并供給共享單車,群眾租用共享單車并交付租金及押金,車企從用戶方提供的租金中來獲取回報、利潤。這是一種通過線上app連接自行車和人以及線下提供自行車使用服務,主要是源于“分享經濟”的理論而運營的商業模式,重點在“線上”和“線下”兩個基本點點。
(2)功能定位
共享單車車企因為提供了方便、快捷、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所以促進了交通結構優化。在比較短的交通路途中,出行者自愿選擇使用共享單車,其費用不僅低于公共汽車和出租車,而且不受擁堵影響,效率更高。[8]共享單車的推行解決了使用其他交通工具出現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該舉動不僅提升了選擇綠色出行的吸引力,而且也減少了道路擁擠情況。出租車和網約車短途訂單量減少,公園周邊自行車租賃生意也在減少。公交車的售票員反映,坐公交車的短途旅客數量也有一定量的減少。[9]
3.共享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
違約責任。車企提供共享單車服務同時,應當提供的完好無缺的單車,若單車租賃平臺沒有按照合同約定提供完好的單車,而提供不合格、車鎖瑕疵車輛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共享單車租賃平臺系違約行為。[10]受害者可依法追究其承擔違約責任。
侵權責任。使用者因騎行缺陷單車遭受人身損害,其健康權、身體權受到侵犯,可依法追究運營公司的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