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禮軍
(中牟縣第二初級中學,河南 鄭州 451450)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為了切實貫徹“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原則,真正把物理實驗作為物理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和有力工具,就要充分發(fā)揮實驗的教學功能,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動眼、動腦、動手去獲取知識。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感性材料,驗證物理規(guī)律,而且能夠提供物理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加深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用實驗方法探索物理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自己觀察、自制教具并做實驗,還可以討論講述,使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課堂氣氛不再沉悶,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自制教具能突破教學難點,能夠提高教學效果。使用自制教具,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素養(yǎng)。教師應將一些工具性器材進行簡化,實驗器材盡量選擇生活中易于尋找的物體,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覺物理不是高高在上的,物理探索并不神秘,它就在生活中。要讓學生知道物理就在身邊,為其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開辟廣闊的天地,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限性。并且自制教具可以讓生活中的廢品變?yōu)閷氊悾黾訉W生的環(huán)保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件事情產(chǎn)生興趣時,對這件事情就會有很強的求知欲望。如水頂乒乓球實驗。用一大的塑料瓶裝滿水,用雙孔橡皮塞住,一孔插入玻璃管,另一孔插入氣門芯。用打氣筒打氣,同時將球放在玻璃管口出,乒乓球在水注上方2米以上的高度卻不掉下來。還有吹不大的氣球實驗和開口也不“消氣”的氣球實驗。在塑料瓶側面扎一個小孔,并將一只氣球塞入瓶內(nèi),套在瓶口上。實驗時,手指堵住小孔,嘴對瓶口吹氣球很難吹大,如何解釋這一現(xiàn)象?將堵著小孔的手指移開,從瓶口再次吹氣,氣球膨脹變大了許多,再用手指將小孔堵塞,接著把吹氣的嘴從瓶口移開,吹大了的氣球幾乎沒有縮小。如何解釋這一現(xiàn)象?還有魔筒實驗:將兩只大小不一樣的礦泉水瓶的底部剪下,在瓶底上下兩處各鉆一個小孔。每一個小孔處穿一根橡皮筋,在瓶內(nèi)的中間處,把兩根橡皮筋系在一起,并在此系上重物(鎖)。在光滑的地面上試用手滾動罐子,它將會向前滾動幾步停下,然后返回來。驗證了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有了這些活動,學習物理就不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埋頭苦啃公式的枯燥乏味,而是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過程。在這種歡樂和諧的氛圍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是高昂的,利于對知識的吸收,可以說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物理實驗器材的制作并非一個簡單的項目,它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在生活中尋找合適的材料,通過思考對材料的外形、組合構造等進行設計,最后才是實踐的操作。這種手腦并用的方法對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的激發(fā)具有積極的作用。如用小藥瓶可完成那些實驗呢?
制作器材:青霉素藥瓶一個、塑料吸管一根、水。
制作方法:小藥瓶內(nèi)裝滿帶顏色的水,將塑料吸管插入藥瓶,在上端4~5cm處剪開一道切口(不要剪斷),并彎折成90度
液體溫度計原理:將小瓶放入熱水中,觀察水柱位置,再放入冷水中觀察水柱位置。發(fā)現(xiàn)熱水中水柱高,冷水中水柱低。證明液體溫度計原理是液體的熱脹冷縮。
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將水平管切口處壓扁,揭開瓶蓋,用嘴對水平管吹氣,可以看到水柱在豎直管內(nèi)上升,用力吹氣,還可產(chǎn)生水霧。證明流速越快,壓強越小。
大氣壓與高度的關系:蓋上瓶蓋(水不滿),用手指封住水平管部分,從豎直管上端向瓶內(nèi)吹氣,可以看到水在豎直管內(nèi)上升,制作成一個水氣壓計,把水氣壓計拿到不同的高度,可以發(fā)現(xiàn)水柱的長短發(fā)生了變化,從而研究大氣壓與高度的關系。
大氣壓的作用:瓶內(nèi)裝滿水,蓋上蓋子,用手指封住水平管部分,從豎直管用力吸水,水吸不上來;打開蓋子,可以輕易的吸上來。證明水不是我們吸上來的,而是大氣壓壓上來的。瓶內(nèi)裝滿水,蓋上蓋子,將瓶子倒置,水不會流出來,還可以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這個實驗必須由學生親自進行,讓他們在學習的樂趣中收獲知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是無窮的,他們的智慧也是不可小視的。只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就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可以供我們使用,幫助我們完成許多物理實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科學的無窮魅力,身教勝于言教,在自制教具的同時,教師也要不斷鼓勵學生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生產(chǎn)實踐中去,只有這樣才能讓知識更有價值,也大大提高了物理課堂研究效率。
例如:塑料瓶來證明大氣壓存在和液體內(nèi)部壓強特點。在飲料瓶底部扎一個細孔,把飲料瓶中灌滿水,然后擰緊瓶蓋,瓶底部沒有水流出。擰松瓶蓋,水流了出來,說明是大氣壓作用形成的這一現(xiàn)象。相同高度處其它位置再扎一個細孔后發(fā)現(xiàn)依然沒有水流出來,證明了大氣壓是各個方向都存在。在上方再扎細孔后,發(fā)現(xiàn)下面的細孔向外流水,上面的細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氣從此處進入。擰開瓶蓋三孔都會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噴的越遠,證明同一液體內(nèi)部壓強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再如: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用剪刀剪去礦泉水瓶底部,把瓶子倒過來旋開瓶蓋,瓶內(nèi)置一乒乓球,然后往瓶內(nèi)倒水,會發(fā)現(xiàn)乒乓球沉在水底,再把瓶蓋旋上,一會兒乒乓球迅速浮起來。沒旋瓶蓋時,水對乒乓球只有向下的壓力,旋上瓶蓋后,由于乒乓球側漏水,水填滿乒乓球下空隙后,便對乒乓球有向上的壓力,且大于向下的壓力,因此乒乓球就浮起來了。
又如:“浮沉子”潛水艇浮沉原理。將口服液里面的液體喝掉一部分,直到使它恰好能浮在水面上。在瓶口纏一些細鐵絲,將它放入礦泉水瓶中,然后旋緊礦泉水瓶蓋,用手壓擠礦泉水瓶,會看到藥瓶下沉,松手后又上浮。這是因為用力壓擠礦泉水瓶時,礦泉水瓶中的一些水會被壓進藥瓶中,重力大于浮力,下沉。松手后增加的水又被排出,重力又小于浮力,浮出水面。
綜上所述,物理教師要力求做好每個自制教具的實驗,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與創(chuàng)新,同時結合其他形式和多種教學方法,以及現(xiàn)代教學手段,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