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順田
(廣州市白云區金沙小學,廣東 廣州 510080)
隨著城鄉一體化,一校多區辦學模式下教研管理突顯的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教師專業發展及學校教育質量的優質均衡發展。具體一校多區教研組建設的現狀分析如下:
1.教師構成復雜。城鄉結合部一校多區學校的教師來源復雜,心理亟待融合。
2.教研文化不共融。教師們帶著原學校的文化習慣涌進學校,他們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研文化互相充斥,加上教師表現出來的職業倦怠,不進取、不與校共融的現象也較為嚴重,制約著教師專業的發展。
3.資源配置及共享不足。一校多區學校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年齡結構、培訓機會及教學水平等配置不均衡,資源共享不足,遠不能滿足教師、教研組及學校的發展。
4.教研耗時、耗力、低效。
5.缺乏共同愿景,沒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由于學校校區多,規模大,教師人數眾多,平常教師們相互不了解,沒有共同的價值觀與共同愿景。
針對一校多區教研組建設突顯的問題,為建設和諧發展的教研組,促進教師的共同成長,促進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特以金沙小學為例,探究城鄉結合部一校多區教研組建設的有效策略。
教研組團隊建設管理為先,管理實施制度為本。一校多區新的管理機制是教研組建設順利進行的保障。
1.共同的制度——行政管理統一
教研組的科學有序發展需要學校的支持與領導,學校行政領導要成為教研組建設的主要外援力量。學校的管理層人員職責明確,在各個學科教研組建設的發展規劃中也主動給予幫助和指導。例如:金沙小學為統一標準管理,擬定了學校的《教學常規管理須知》。各校區行政在管理時有章可循,在過程性管理中推進規章制度的落實,逐步促進文化的融合,從促進了教學常規的規范與和諧發展。
2.共同的管理——教研組文化的統一
教研組文化是一校多區教研組成員共有的行為規范。它一方面對置身于教研組文化之中的個體教師具有決定性的制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構成了教研組運行發展的內在機理,從深層制約著教研組發展的方向。例如:完善教研組科學的管理機制 ,明確教研組長、備課組長職責,是一校校區學習型教研組建設的基礎。例如:金沙小學擬定了《作業管理須知》《教科研管理須知》《教師外出學習及培訓管理須知》。
3.共同的評價——激勵機制的統一
僅有制度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推進執行的過程中定期舉行評議和獎勵。以專業化、制度化為導向修訂競崗、績效等評估、獎勵制度,讓一校多區的教師工作都有章可循的同時,也能清醒認識工作的方向與尺度。學校把評選“優秀教師”活動評比作為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內容之一,每學期進行優秀教師評比活動,既增強了教師們的成就感,也滿足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增強了歸屬感。
1.構建“條塊結合、層級推進”的一校多區教研管理架構
教研組建設以教導處統籌管理,并由“塊”——校區的教學管理人員與“條”——學科教研組長雙管齊下推進落實校本教研。通過“條快結合”的教學常規管理研討,總結學科教研組管理有效的做法,了解管理的困惑及存在問題,有效推進層級管理,優化教研組建設。
2.建立以教導處為引領的教研組研究保障
教導處作為教研組進行教學研究的第一負責人,相關行政深入到教研組中給予指導,協調教研組的各項教學研究活動,形成自上而下的統一整體;在某些資源的分配上,應更加合理、公正,使具有差異性的教師、備課組從不同角度和程度上利用好資源,激發教研組以及教研組中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
3.內化行為習慣,形成行為文化
全體教師以教研組制度文化作為行為規范的基本依據,做到統一管理,不偏差、不特殊,形成統一可行的規范管理,最終使之內化成老師的自覺行為習慣,并影響教師行為使之自覺形成教師的行為文化,實現個人愿景與共同愿景的相互融合。
4.信息建設一體化,實現資源共享
以信息化帶動教學教研發展的思路,建設學校網站、學科教研組群,構建突破一校多區地域空間的教師教學工作交流網絡平臺。在網絡工作群里實現教學資源共享,開展教學管理,教學討論交流活動,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對一校多區學校、教研組各項的管理、整合與教師融合的推動作用。
通過多種形式的校本研修,在不斷實踐過程中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和自我超越。充分發揮新架構下層級管理的作用,采取分學科、分年段培養各校區及各學段的校級骨干教師,旨在形成學科骨干教師的梯隊,提高各學科的教師梯隊質量。
1.借助外力,專家引領。一是通過外聘專家進行先進教育教學理論的引領學習或教學研究課題的指導。二是讓培訓成為一種福利,派教師外出培訓、學習,拓寬視野,并回校將其學習的先進經驗通過匯報等形式向全體教研組教師進行傳播。
2.專項培訓,校本先行。立足學校的現狀與發展,每學年初,發揮行政和優秀教師的校級培訓活動。既有全員心、訓師德培訓,也有對新入教師、一年級教師、教研組長等的專項培訓活動,還有學校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外出學習教師的分享培訓。
3.內部骨干,輻射引領。以校區、年級學科骨干教師以及青年教師的教研組建設為龍頭,逐步完善一校多區學校人才儲備。一是培養優秀的教研組長,發揮“領頭羊”的作用,融合教師隊伍進而促進教研組的發展;二是以骨干教師為教研組建設為核心,著力年輕教師培養,發揮骨干他們的輻射、引領作用。通過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活動,促進新教師對教研組的文化的認同與融合,增強教研組成員的歸屬感。
4.同伴式互助成長。加強對校區、年級備課組的關注,實行分校區、分年段實行集體備課,充分利借助網絡平臺,服務集體備課和主題研討教研,進行教學資源共享;在輕松和諧的備課組中,辦公室文化中就教學教研生成的問題進行相互交流,提高教研的實效性,逐步營造一個穩定的、有序的、有文化歸屬感的新型教研組。
一校多區教師校本研修,應該依托一校多區的資源或優勢,創新校本研修的形式。強調教師的專業性發展實際需要出發,以促進教師共同體發展為主要目的,建構平等對話、理解互助的文化氛圍,提升校本研修質量。
1.跨校區的主題學科項目帶動。通過學科大型學科活動,提升教研組的團隊合作能力,并逐步形成學科教研組的特色文化。比如,一年一度的體育節、讀書節、科技節、藝術節等活動。
2.探索“主題式”教研組研修活動。各教研組針對學科問題、發揮科組成員的優勢,對教研組研修活動進行系統設計,即進行實踐“主題式”教研組研修活動。比如,語文科組“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數學學科的“研讀教師用書”等主題教研組研修活動。學科組長帶領組員從理論研究、課例研討、反思交流,使用點面結合的方式,讓教研組一部分教師先動起來開展課堂實踐,由此帶動組內其他教師。這樣的“主題式”教研組研修活動,既培養了教研組長在帶領教師提升專業素養方面的意識,也培養了教研組長開展高效研修活動的領導能力,并切實促進了校本研修有序而優質地開展。
3.課例研討形式創新。充分發揮一校多區的優勢,開展跨校區的同課異構、跨校區之間相互送教活動。教師通過實踐共同體的活動,在跨校區的研討交流活動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追求,達成教研組共同的愿景——和諧共生,共同成長。
4.網絡教研有的放矢。網絡教研彌補了傳統教研的不足,能突破小范圍、短時間互動交流的局限,大大放大了骨干教師的作用,使教研的全員參與、大范圍成為了現實。充分利用QQ、微信等網絡手段進行交流,組織各校區教師學習優秀課堂實錄、優秀教學設計等其他資料,每位教師可以在網上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教研的實效性。
總之,一校多區學校教研組的建設是學校教育質量優質均衡發展的基礎。優秀的學校教研組共同體可以凝聚優秀教師的力量,成就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一校多區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