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榮欣
(河北省定州市龐村鎮西只東小學,河北 定州 073000)
動手操作就可以讓學生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使他們更容易理解,研究發現動手操作能增強大腦活力,能促進智力發展。因而在教學中老師總要重視讓學生去動手,可是由于家庭環境影響學生動手能力是有差異的,因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是小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句話叫做十指連心,運動手指對心、腦、血管等都有好處;手指、手指上有很多穴位,常活動手指能使人頭腦清晰、同時手指神經屬于末梢神經經,常運動手指能使血液快速到達末梢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經常活動手指能使手指中的血液及時返回心臟保持供血平衡,增強大腦活力,促進智能發展。
人的大腦皮層是神經中樞的最高司令部,不同的感覺神經纖維從全身各部匯集,最終都止于這里;而支配全身各部的運動神經纖維也都從這里發出。有所區別的是,一種功能因其重要程度的不同,神經纖維的數量有多有少,在大腦皮層中所占的面積也不同。在人類的長期進化過程中,凡是越來越發達的功能,其在大腦皮層所占的區域也越大,例如讀書、寫字、語言、音樂及手指運動中樞等面積都比較大。在手指運動中樞中,不同的手指所占的地盤也不一般大,基本上是從大拇指到小指依次遞減,其中大拇指所占的地盤與其余四指所占地盤的合計差不多。據國外研究發現,通過活動手指來刺激大腦,能增強大腦的活動,手是認識物體的重要器官,也是觸覺的主要器官。通過活動手指來刺激大腦,遠比死記硬背更能增強大腦的活力。
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中與手指相連的神經所占的面積比較大,平時經常刺激這部分神經細胞,大腦就會日益發達,達到心靈手巧。由于手指的活動而刺激腦髓的手指運動中樞,就能使智力提高。由此可見,小學生活動雙手具有重要的作用。常用右手的人要多鍛煉左手,愛用左手的人應用鍛煉右手;經常做一些精細的活兒,如練書法、繪畫、做手工藝品、雕刻、彈琴、拆裝玩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都是練手的好方法。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生活起居關愛至極,孩子能自己做的也沒機會自己做,大多是父母包辦,使得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久而久之孩子因不愛動手不但影響了孩子的生活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其智能發展。
教師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猜想、推導、驗證,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己去嘗試解決新問題,探求新知識,力求做到凡是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都主動參與。學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在教學活動中注意思維和語言有機結合,有計劃有目的地提高學生手、腦、眼、口結合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既深化了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翻花、疊紙等復雜的手指活動不但可以鍛煉小學生的大腦,而且學生為了準確無誤地完成任務,對每一個動作都不輕易放過,思想也高度集中,這種復雜的手指訓練,能培養學生的集中力和耐心力。
教孩子在唱歌、跳舞、學兒歌的同時,用小手比劃出各種動作,把內容表演出來。還可以結合日常生活,讓孩子自己系鞋帶、穿衣服;自己拿筷子吃飯;外出游玩兒,讓孩子把自己想帶的小食品、餐巾紙等裝進自己的小包。這樣做既能使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也能使他們的小手得到鍛煉。
1.交替使用兩手:左手受右側大腦支配,右手受左側大腦支配。交替使用兩只手,能更好地開發大腦左半球與右半球的功能。2.鍛煉手的皮膚感覺:經常有力地刺激手的皮膚,如把手交替伸進冷熱水里、用梅花針輕扣手掌,可鍛煉反射的靈敏度,增強腦功能。3.增強手指柔韌性:經常伸屈手指,練習書法繪畫,閉目摁扣子,這樣利于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使用電腦,加快打字速度,對鍛煉手指靈活、準確有好處。4.鍛煉手指靈巧性:讓手指經常進行一些諸如彈琴、運球、投籃、手技等精細的活動,邊做邊想,手腦聯動,可以增強大腦與手指的信息傳遞,有助健腦。
在動手操作活動中教師要設置好情境,準備好教具與學具,告訴學生活動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指導學生如何去操作,這樣學生所做的操作就是有目的的,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在教學中,應使學生有方向、敢動手、勤動腦、積極參、自主發揮。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創造一個動手參與、動腦思考的環境,盡可能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寫字、實驗或小制作中去學習。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充分調整、調動學生動手動腦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讓動手操作融合在音樂、美術、數學、語文等各個學科中,長期堅持就會產生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