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強
(焦作市職業技術學校,河南 焦作 454150)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根據詩詞內容將其大致分為三類:詠物言志詩、送別詩、懷古詩。就文學鑒賞的一般規律而言,預期――感知――領悟――余興是其基本方法。鑒賞古詩詞,首先,應明確作者是通過什么意象來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賦予了特定意義的事物,鴻雁――思鄉,信使;杜鵑――薄命佳人,憂國志士,哀惋,至誠;鷓鴣――思鄉,凄情;東籬――山塵脫俗之境;菊花――高潔品質;楊柳――依依離別;歲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鳥――自由。通過這些意象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思想感情和生活途徑相融合的,其次分析詩歌形象應注意景和情、物與情;景和人,物與人之間的關系。.
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必須聯系當時的背景:時值安史之亂尚未平定之際。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親友資助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蓋一草堂,以安頓其家。翌年八月,草堂為秋風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記之。杜甫在這首詩里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并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如:陸游《卜算子·詠梅》與范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于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后月夜的環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托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狐獨凄苦的主觀精神。作者以詠梅言志,花品人格融匯一體,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詩人用“勝絕”,愁亦絕”來表現梅花的神韻:美到極點而憂愁也到極點,并以獨倚畫樓之人的形象來與梅花互相映襯,渲染了愁思,一經比較兩詞意境深淺盡出。
古詩詞語言高度概括,言簡意豐,鑒賞時要特別注意在語言上的品析,進而領悟詩歌的旨趣。品析語言即認真地咀嚼把握詩中的關鍵字眼,領略其中的精妙之處,把學生引入詩歌表達的藝術境界中去,和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詩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來描述氛圍的關鍵詞語,我們把這些詞語叫做詩眼或詞眼。抓住“詩眼”即能縱觀全篇,對詩的言外意、話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領會。比如“僧敲月下門”中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它們的妙處早已為人們所稱道。再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還有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里的“知”、“乃”、“潛”、“潤”、“細”幾個字,詩人不僅賦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現出它了解人們的意愿。
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做底蘊,詩作才能深沉飽滿。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岳飛的《滿江紅》,白居易的《賣炭翁》,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或表現作者壯志未酬、憂國憂民的急切,或表現作者老驥伏櫪、躊躇滿志的壯闊胸襟。《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不如曹操《觀滄海》般氣魄,可能是李白沒有曹操那般胸懷和人生經歷,雖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言壯語,但只是逃避現實,注重個人發泄,輕狂有余豪氣不足。同樣表現懷念親友、離情別意的作品,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雨霖鈴》)要比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來的真摯動人,其人格、胸襟可見一斑。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古詩詞講求音韻,平仄對仗,富于音樂美。在教學欣賞古詩詞時,因其篇幅短小,音韻和諧,在學生理解古詩詞背景、內容的基礎上,要強化誦讀,直至成誦。誦讀古詩詞,注重指導學生語音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體會平仄轉換、重音句讀等朗讀技巧,讀出韻味,體會古詩詞中飽含的意象、情感。學生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古詩鑒賞亦然,反復誦讀,品出詩味,要學會寫賞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