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平
(甘肅省隴西縣文峰中學,甘肅 隴西 748000)
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在于學科教學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是否得到真正的展現,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是否與學生的實際相符,課堂教學的模式是否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而這些目標的實現,都取決于課堂教學創新的有效開展和進行能否讓學生主動地接受學科知識,更加扎實地掌握學科知識。為了真正構建出高質、高效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師必須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積極地創新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展示課堂教學創新的魅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的創新思維更加地靈活,充分發掘出歷史學科的育人功效,擯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桎梏,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歷史,感受學習歷史的美好。本文從高中歷史課堂的實際入手,就如何創新教學,進行如下幾點有益地探索: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調動,備受廣大一線教師重視。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手段,創新性地打造趣味性濃厚的氛圍,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也是重中之重。高中歷史教師要切實把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內涵,從創新的角度,營造課堂氛圍,認識到興趣是學生學習最活躍、最有激情的因素,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得以充分地展現,促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動機,徹底打破歷史課堂沉悶、無趣的被動局面,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和探究,指引學生真正活學活用歷史知識,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習歷史,感受歷史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實際效果和水平。在學生步入高中歷史課堂的第一天,就需要創設出溫馨的課堂氛圍,打消學生心中覺得歷史課堂枯燥、沒意思的想法,對課堂教學進行實質性地創新。比如,在學習《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這節課的知識時,教師要做到活用教材內容,以直觀形象的手段,提供圖片、視頻等生動的事物,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堂變得充滿朝氣,讓學生親眼觀看到夏商西周的發展歷程,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歷史、感受歷史,掌握歷史,從而實現在興趣中進步、成長的目標。
歷史知識擁有“完整性”“綜合性”“實踐性”“系統性”“創新性”“邏輯性”等特點。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對歷史學科的這些特性,進行深入地挖掘,真正把握好不同特征之間的關系,整合教學資源,構建知識體系,形成知識脈絡,以歷史時間發生的順序為線索,整理教學思路,規范教學模式,創新性地探究新方法,逐步構建出歷史模塊,以此為基礎,研究和探索新的歷史,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讓歷史體系初具規模。在實際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面對支離破碎的歷史知識,要通過創新途徑,找到歷史線索,發掘出不同章節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把一節課、一個專題、一個模塊,凝聚在一起,做到心中有數,真正實現“形散神不散”。比如,在講解近代中國的抗爭史這個專題時,教師可以找到這個階段的主線,其一是列強通過一次次侵略戰爭,強加給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二是中國軍民為維護國家主權,頑強抗擊侵略并最終將侵略者趕出中國,中國重新獲得獨立。教師設計出知識模塊,讓學生根據所列出的框架,對本部分的知識進行匯總,以歷史線狀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地探究,挖掘出中國到底簽訂了多少個不平等條約,而我國的廣大民眾,又是如何捍衛國家獨立的,分別進行了哪些抗爭?這樣創新性的構建知識體系,能夠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現代教育教學,更注重課堂提問的創新性,因為思路清晰、目標明確的提問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發學生獨立地思考,讓學生創新思維更加活躍,而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也能得到真正地提高。所以,高中歷史從教學內容入手,設計層次明了、梯度科學的課堂問題,凸顯出問題教學的獨特優勢,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充分體現問題的層次性、目的性和遞進性,問題的設計更加注重分寸和尺度,以提高問題設計的實效性。
總之,高中歷史創新教學模式的開展和實施,是每一個一線教師所面臨的重要教學任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高中歷史教師要以上述方式為主,遵循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把學生放在課堂的教學首位,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新課標,把握住教學改革的內涵,有的放矢地進行課堂教學的創新,營造出創新性的課堂氛圍,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循序漸進地滲透創新觀念,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從而讓歷史課堂煥發出勃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