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旺堆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左貢縣中學,西藏 昌都 854499)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應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動的部分產物,并且知識是在情境中通過活動而產生的,學習情境的性質決定了所學知識在以后情境中再運用的可能性,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懂得某些知識,而是要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客觀世界中的一些問題,只有在真實世界的情境中,學習才能更為有效。因此,現代學習理論非常強調學習情境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化學學科有著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師能巧妙運用跟化學有關的實驗、問題、故事,史實、新聞、報道、實物、圖片和影像資料等,就可以為課堂教學創設出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新奇性、新穎性、形象性和實效性,從而激發學生進入學習活動狀態,以促進知識的主動意義建構以及知識、技能和體驗的連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首先,化學學科教學過程中,要正確使用情境教學對價值的體現。在化學課的教學內容上教師對情境教學沒有體現出具體的針對性,造成學生在學習化學時對知識掌握深度顯得模糊。其次,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不能展示出情境教學所具有的獨特性及優勢。再次,許多化學教師在對情境教學的應用中不夠全面,仍然繼續使用著傳統的評估方式,對情境教學在初中化學實踐中的評估標準體系不完備。
一方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從對情境教學在化學實踐的實驗上看,表明教師對情境教學方面的理論研究很缺乏;由于我國執行的素質教育體制不斷發展,初中化學教學中加入了不少可現實操作的部分,占據了一部分課堂教學實踐,為了彌補這一部分時間,情境教學的開設被逐漸壓縮。而情境教學激發學習化學學習興趣的作用,就不能完全展示出來,缺乏檢驗唯一標準。
另一方面,教師對具體實行情境教學在初中化學實踐中的方式有誤。部分化學教師認為,盡管化學課的課時很少,但是教學的任務量很重,需要講的化學內容不少,假若運用情境教學來上化學課,就會完不成化學課教學的任務。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但同時也是一門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在進行情境教學創設的過程中,可以從生活角度入手展開。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創設良好的情境,可以抓住全體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和諧,學生求知欲旺盛,其過程直觀、富有啟發性。尤其對初三學生來說,他們剛剛接觸化學知識領域,相關內容是否吸引他們、是否引起他們的共鳴、是否讓他們有認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最活躍的狀態。第一次上化學課,學生們對化學實驗充滿了好奇與想象,在他們眼中,化學老師就象魔術師一樣有著神奇的魅力,教師利用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和活動的時間,使學生愉悅、輕松地"撩開化學的神秘面紗",例如:在緒言課中適當補充兩個有趣的實驗:其一、魔棒點燈——用蘸有高錳酸鉀和濃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燈的燈心就可以點燃酒精燈。其二、用無色酚酞浸過的蝴蝶狀濾紙放在濃氨水瓶口上方,濾紙上很快就會出現一只紅色蝴蝶,再濾紙放在濃鹽酸瓶口上方時,蝴蝶又漸漸褪色。
精心設計的演示實驗,往往帶給學生的是驚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學生迅速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結合現象進行思考。實踐證明,演示實驗的素材十分豐富,極易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是設計問題的最佳情境。例如:在實驗室制取氧氣時,學生不小心將雙氧水溶液滴到紅磚上,發現也能看見產生大量的氣泡。對此學生提出:是否紅磚也能在過氧化氫分解中起到催化作用?那又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呢?這些意外的發現,有著特別的印象,當他們完成實驗后自然就理解了催化劑的概念。利用實驗設計創設問題情境,能使學生得到啟發,再讓學生動手實驗,臺上臺下焦點聚集在一起,認真觀察、情緒高漲,參與實驗,積極思考。這樣學生不僅能養成了嚴謹的科學態度,而且還能使學生問題意識得到表現,同樣也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