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佳霖
(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白馬渡中心小學,湖南 永州 425300)
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上完一節課之后,覺得這堂課學生都很積極,配合得也很默契,但又覺得很多學生沒有完完全全理解文章主旨,感悟不夠深刻,一些學生跟著大家一起“大合唱”。有的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以讀代講,往往不能將課文中豐富的情感和構架表現出來;對文章一頓夸夸其談的描述讓閱讀過程變得華而不實,仿若一個華麗的空架子。這樣的教學方法嚴重阻礙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反而不能幫助學生真實地體會到文章主旨用意。總的來講,教師除了要將課堂的內容裝飾的華麗以外,還要將學生代入到閱讀情境中來,做到課堂的高效率利用。那么,怎樣才能創造一堂有效的閱讀課呢?結合個人實際教學實踐,本人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
小學語文教材精選了大量文質兼美、形神兼備的佳作。作為學生學習促進者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素材,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品讀、鑒賞、背誦。讓文學作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觸及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從而愛上語文;愛上閱讀;愛上文學。為了能達到這一目的,我在設計閱讀教學學案時,有效地利用手上資源,搜集課本外的資料,讓學生在課外資料的輔助下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內容。例如:在講《北京的春節》一課,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過春節的時候大街上及家里的節日布景,通過具有濃烈色彩的裝飾品及具有北京當地特色的大小胡同,可以向同學們清晰地展示北京春節的勝狀,使得同學們在面對課本知識時不那么陌生,在閱讀到文中語句時能夠聯想到一些畫面,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們對于文本的理解,也有效的利用了手中的多媒體資源,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提高課堂閱讀的感染力,并認識到提高閱讀感染力的重要性。第一,小學生并沒有清楚的情感認知,難以有效把握抽象的情感,需要教師利用具象的情感對學生進行引導;第二,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課堂氛圍,可以使學生的身心得以放松,增加學生的愉悅感,讓學生在良好的閱讀環境中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以提高閱讀課堂的感染力:一方面,教師將感染力滲透到閱讀課堂的導入環節當中,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特點創設相應的情境,從而使學生更好地融入閱讀環境當中;另一方面,在閱讀教學當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進行朗讀,增加閱讀教學的感染力。教師需要有情感地朗讀課文,這樣才會更好地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將自身情緒與朗讀有效結合。
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面臨著學生讀后就忘的問題,閱讀教學的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并且難以對寫作教學起到相應的輔助作用。基于此,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增添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并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探索,從而使學生的記憶更加牢固。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黃山奇石》這篇文章時,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推敲文章中描寫奇石的句子、段落,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黃山奇石的視頻、圖片等內容,引導學生將文字內容轉化成實際的感受,從而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描述的黃山奇石。
精彩的提問既能體現教師的基本功,又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如果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與學生的認知有很大的差距,學生的思維會受到阻塞,會產生望而生畏之感。如果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就會出現“一呼百應”的情況,但這樣的提問卻無法提高我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問題的設計要臨界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讓學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筆者認為控制問題的難度要考慮這樣兩個必要因素:(1)設計的問題要以學生已有知識為基礎,如果問題要求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缺乏必要的意義與本質的聯系時,問題就顯得太難了。(2)設計的問題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要能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后都能解答問題。
在平時的課堂中,如果一味只是被動的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依賴性,喪失主動思考的能力,不易于培養學生創造力。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再現,拓展故事的方法幫助學生發散思維。例如在四年級下冊課本中有一篇較為簡短的故事《扁鵲治病》,整篇文章中只提到了扁鵲和蔡桓公兩個人,通過二人的四次對話講述了簡單的道理。這時候,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對這個故事作相應的拓展,就像一棵單調的松樹,我們將它裝飾一番,就能變得更加豐富有趣。在班級中評選出最受大家歡迎的作品,將其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繹出來。這種方法不僅能把班級里所有同學的注意力都集中起來,還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創造力,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對文章的理解,換個角度從寫文章上進行閱讀教學。
為了實現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逐步提高,教師需要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閱讀知識,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可以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結合,這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而且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語文教學以及寫作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閱讀教學進行全面分析,在教學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為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