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西合營鎮中心學校,河北 張家口 075700)
課堂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改善課堂提問是解決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存在問題,改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需要。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提問作為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重要外顯形式。日本著名教育家齋滕喜博甚至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課堂教學對學生來說,可起到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思維,考查理解程度的作用;對教師來說,可起到組織教學,檢查教學目標的作用。課堂提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課堂提問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程度,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還可以將學生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相聯系,這樣有利于知識的系統形成。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強化“問題意識”。即在一節課中,提問什么,怎樣提問,什么時機提問,都要精心安排,將課堂教學設計成一環扣一環的“問題鏈”,把作者的寫作思路、教師的教學思路與學生的學習認知這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課堂提問就要做到“精、巧、活、深”。
所謂“精”,就是精心設計提問,設計的問題要精。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提問既要有深度,又要體現層次性,使學生在不斷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樂趣。如教學《李時珍》一課時,找準關鍵處,可抓住“完善”一詞,層層設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李時珍為什么要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為了編寫“完善”的藥物書,他是怎么做的新的藥物書《本草綱目》是“完善”的藥物書嗎這樣以“完善”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完善”的理解達到全面準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而體現重難點,在“節骨眼處”(蒯福棣語)巧妙設置的問題更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善于用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巧妙地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例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課文到最后,教師可以這樣向學生發問:“同學們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斷了,它還會去借尾巴嗎”這種問題既緊扣文章的重點,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加以總結,又超出了課文本身的內容,給了學生一個發揮想象的空間。
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小世界”,課堂上就要靈活把握問的時機。針對問題的難易,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切忌“蜻蜓點水”、“我呼你應”、即問即答,要使學生在充分思考后產生頓悟。如教學《飛機遇險的時候》一文,理解完第二自然段后讓學生分層,有的學生把第二句劃到了“飛機遇險,情況嚴重”這一層里。教師不要急于對學生的意見表態,而是引導學生去體會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中認識語言的內在關系。當然,這僅僅是淺層次的,在課堂教學中,還需要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針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地引導,及時調控課堂節奏,真正使學生在老師靈活自如的點撥下“活”起來。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有多大。”要使學生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就必須發揮語文對學生在接受祖國優秀文化影響、培養良好品格、情操等方面所產生的積極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把語文教學“面”擴出去,徹底改變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老師轉的局面。從教師的問轉化為學生的問,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大膽地向教材、老師質疑,并逐步由“敢問”向“善問”發展,一步步向思維的深層次拓展。這一目的的實現離不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不懈的有意識的訓練,指點學生在何處質疑。一般來說,應該學生在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讓學生成為“問”的主體。剛開始時,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敘述思維過程──你是怎樣想到這個問題的對于其他同學來說,理解提問者思維程序的過程,也是向同伴學習如何深入思考的過程,學生質疑的能力培養起來了,閱讀教學就會“此處無聲勝有聲”,事半而功倍了。
總之,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語文課堂本是精彩的課堂,課堂提問的方式應該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更不應該簡單呆板、一成不變。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并且通過他們自主地探索來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