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詞
(河北省安平縣南王莊鄉初級中學,河北 安平 053600)
教師應樹立“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觀念,不再把自己當作是傳統教學中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支配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是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變自己為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學生探究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把引導學生主體參與作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構建高效課堂。那么怎樣創建適應當今教育形式的物理實驗課教育模式呢?我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演示實驗是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獲得直觀感性認識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規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不可缺少的環節,一個成功的演示實驗,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也有利于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因此,演示實驗有其它教學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實驗的可見度,我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用鉛筆和小刀做壓強實驗,用可樂瓶做液體壓強與深度關系的實驗,用汽水瓶做大氣壓實驗用乒乓球做物體的浮沉實驗,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實驗等,還有在演示串、并聯電路時,我自制了一塊大型演示板,將電池盒、開關、電線、電壓表、電流表、燈座及燈泡,等科學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講臺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學都能看清楚,線路連接也一目了然,老師演示起來也得心應手。這些器材學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而且通過這些課本上沒有出現的器材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實驗是對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讓學生進行探究并得出結論。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老師卻不敢放手讓學生去主動探究,而是替學生設計好實驗步驟甚至做成演示實驗,學生成了旁觀者,沒有直接參與,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要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在探究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主體和中心地位,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過程,對未知結論的探索、激發學生的思維狀態,認識到這些物理實驗反映的物理本質,從而認識并形成正確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實驗中,我首先讓學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樣變化?浮力怎樣變化?浸沒在水中的體積怎樣變化?從而讓學生對“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作出猜想和假設,并進一步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分析論證并嘗試改進實驗方案。在實驗探究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等方式,經歷科學探究過程,不僅得出了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逐步樹立科學方法的學習和科學世界觀。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重視初中教材中小實驗的教學,既有利于鞏固知識,提高能力,還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對全面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小實驗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物理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學習物理的難度,導致了一些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畏學、厭學情緒,若能在改進課堂教學的前提下,把握住對小實驗教學的機會,通過學習體會親自制作和實踐的樂趣,就可激發興趣,認識到物理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從而激起他們學好物理的信心。通過小實驗的教學,進一步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小制作活動,如自制電動機、測力計、潛望鏡、簡易望遠鏡、三棱鏡、、電鈴、樓道電燈開關電路等。既能鍛煉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又能為學生將來工作后自制簡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礎。物理學是實驗科學,提倡學生自編實驗和自制實驗器材,可培養動腦思考的習慣和動手創新的能力。
物理就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也就是物理的定義、定理、規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實驗和實踐活動中,那么我們所說的實驗也就不僅僅局限于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探究實驗及“想想做做”小實驗,而是將實驗探究貫穿于物理學習的全過程。我們的實驗教學可以在課上,也可以在課下;可以使用實驗室所配備的器材,也可以自備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有物品,經常用學生身邊的物品做實驗,如用鉛筆和小刀做壓強實驗,用可樂瓶做液體壓強與深度關系的實驗,用汽水瓶做大氣壓實驗用乒乓球做物體的浮沉實驗,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實驗等,這些器材學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而且通過這些課本上沒有出現的器材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家一起來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來說明我們要知道的物理知識。或者,這種類似的方法我們可以用來解決其他什么問題,等等。學生在實驗探究活動中,通過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探究時的相似過程,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
總之,實驗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條件和重要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