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世華
(山西省洪洞縣明姜中心校南社學校,山西 洪洞 041600)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在習作教學中滲透德育就是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在傳統的語文思想教育中,教師一直通過閱讀教材來轉化和滲透德育教育,卻忽略了習作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效果及任務,這種忽視使語文德育教育工作產生了缺口,造成了語文德育工作的不完整,未實現語文教育功能的充分利用。因此,教師要全方位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落實,將習作教學與思想教育工作充分融合,實現一體化教學,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生。
習作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學生在習作積累的過程中也包含著思想認知的積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事物準確、清晰的認知和判斷,逐漸轉換成學生自己的人生價值觀,這對于增強小學生品德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只有不斷增加閱讀量、閱讀種類,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感受文字帶來的情感熏陶,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所以,教師在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視,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建立課上積累,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學生對課外閱讀的養成,在讀物的選擇上多以優秀文學著作為主,不論選擇什么類別的文學內容,都將從中收獲意想不到的知識與熱情,閱讀可以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對自然的憧憬,喚醒學生內心的自我,提升靈魂層次,最終實現人格的完善,品德的提高。
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浪費太多的時間在電子設備上,刷新著沒有營養的資訊,這種背景下成長的孩子多少也會受到影響,而我們不應該以這種教育方式去傳承,在以學校為第一教學的基礎上應該支持學生們走出課堂,融入生活。從生活中的點滴感受、積累寫作素材,觸發寫作靈感。教師應支持學生回歸自然、走進田間,感受自然的魅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動植物、鄉土民情、山河湖泊,在增長見識的同時也增進了對國家的熱愛,從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此同時也要鼓勵學生融入社會,積極參加公益性的社會活動,在活動中用心感受人生百態,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歌頌人性的真善美,批判社會的不公,使其逐漸樹立良性價值觀,健全美好的品格。
作文教學的第一步就是作前準備工作,通過作前準備的積累,學生掌握了有效的語句及素材,大量的自然及生活實踐抵消了學生對寫作的消極心態,增加了學生與自熱與生活的距離,是一場思想具化的演變過程。
例如描寫人物的作文題目,教師可以提前交代寫作提綱及要求,讓學生通過提綱完成以下訓練:(1)確定人物目標,以身邊熟悉的人構思。(2)掌握人物特征,通過日常觀察回憶人物特點,發現其獨特之處。(3)構思人物故事,回想與人物共同經歷的有意義的事并列出提綱。(4)淺談對人物及事情的內心感受。
小學的學生正處在一個好奇心極強的階段,他們渴望了解自身接觸的一切事物,對生活及社會中所有新鮮事都抱有強烈的求知欲望,由于知識、年齡的限制,還有價值觀的不成熟,使其不足以分辨是非,在求知的過程中難免會吸收一些半好半壞的信息,在樹立正確價值觀的路上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教師在對作文的教學過程中,要側重對學生習作上的指導,指引學生對生活中的素材累積做科學梳理,選擇引人深思的健康素材,靈活運用自身存儲的知識寫出優秀的文章,通過不斷的積累,再到提煉,這樣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開拓思維結構,增強語言組成能力。另外,教師要擺脫對教材的依賴,在教學中充分結合校外的社會熱點,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辯論會,使學生在不同觀點的磨合下迸發知識的火花,并通過辯論的過程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完善自身問題。也可以組織學生建立課外實踐小組,在提高作文豐富性的同時也能引發學生對環境的思考,例如安排學生做街訪記者,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觀察提出自己的疑問,引導學生對社會中積極的、消極的事例做出正確判斷。
作文講評工作需要教師對結構進行合理規劃,對語言的表達形式進行合理安排,要準確擬定文章的立意,在材料選擇上也要多下功夫。一般來講作文的立意普遍強調新穎,但在選材上如果達不到對學生的教育意義,那新穎也就沒有任何教學營養了。所以在習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膽突破,自由創新,但還是要注意對其思想上的把控。同時,老師也要注意觀察學生對習作材料的選擇方向,學生對材料選擇的同時也最直接的體現了其價值觀,教師要認真看待講評過程的教育,幫助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引導。
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利用各種生活契機下的感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在提高習作水平的同時培養優秀的品德,最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