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卓
(甘肅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
隨著國有企業反腐工作的常態化,“紀檢監察”和“內部審計”這兩大職能部門工作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凸顯,也對兩者工作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提高工作質量就必須在工作方法上有所創新,“紀檢監察和內部審計”兩大職能融合便應運而生。
紀檢監察室(部)是公司紀律檢查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的常設機構,主要職能為“黨內紀律檢查”和“公職人員監察”;內部審計部是公司內部審計委員會的常設機構,主要職能為“內部(控制)審計”和“投資咨詢”。從工作慣性角度來,紀檢監察更偏向于用定性的工作方法來推進工作,而內部審計更傾向于定量的工作方法來推進工作;從專業背景來看,紀檢監察更喜歡用法律專業的人才,而內部審計更喜歡用會計(審計)專業的人才。
兩者雖然在各自權限分工,工作側重點,工作方法上有所區別,但都是國有企業內部行使第三方監督權的職能管理部門,都扮演著“裁判員”的角色,是公司內部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加強內部管理,控制風險,保證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
公司作為一個“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營利性組織機構,它的主要收入來源于生產經營,職能部門的主要作用就是為生產經營做好服務和保障工作。但是隨著公司生產規模擴大和經營業務的復雜化,經營風險也越來越高,這就對職能部門的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考驗,而一般的職能部門由于本身處經濟業務的整個運行流程中,這就決定了他們對風險管理具有“天生”的局限性,這就需要同是職能部門的“第三方”管理部門(紀檢監察部和內部審計部)發揮作用。
但是由于一般在國有企業中紀檢監察和內部審計是分屬于兩個不同的部門,很多時候兩個部門都是單獨開展自己的工作,因此在很多時候無法形成合力,不僅從成本控制上來說是一種浪費資源,更是一種低效率的工作方式,此時“紀檢監察和內部審計”兩大職能融合毋庸置疑就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我們已經提到,紀檢監察更傾向于用法律知識定性的去思考和解決問題,而內部審計更傾向于用會計(審計)知識定量的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如果我們將兩者統一起來考慮就會發現又有1+1>2的效果。
(一)制度上的團結協作是實現職能融合的基礎;
由于紀檢監察和內部審計分屬于不同的部門,所以想要實現兩個部門的職能融合僅僅依靠兩者的自我磨合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職能的融合就意味著以后協作的常態性,如果沒有一個科學有效的制度機智來促進兩者的融合,這種協作注定不會長遠,更不會實現職能的融合,所以說制度上的團結協作是實現職能融合的基礎。
(二)方法上的定量和定性結合是實現職能融合的關鍵所在;
重大風險領域的確定可能源于內部審計師通過綜合運用函證、數據比對和資產盤點等方法的定量分析確定,也可能源于紀檢監察人員與員工一次不經意的閑聊而定性確定。某些風險可能運營定性分析更容易判斷,而也有些風險可能運營定量分析更容易判斷,甚至有些風險可能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才能最終確定,因此只有在工作方法上將定量和定性結合,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這也是實現職能融合的關鍵所在。
(三)知識上的法律+會計(審計)相疊加是職能融合的重要保障;
法律有法律的邏輯,會計有會計的語言,不同學科有不同學科的優勢,無論是對于從事紀檢監察的專員來說,還是對于從事內部審計的審計師來說具備會計和法律綜合知識都是一種強大的職業優勢,并為彼此科學有效的工作提供重要的融合保障。
(一)盡管“紀檢監察和內部審計”兩大職能的融合能為彼此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兩個部門一定要注意相互推諉,特別是在面對比較棘手的工作任務的時候,兩者一定確定好各自的工作職責,在明確各自工作職責后在共同協作,形成合力,方可提高工作效率,否則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二)紀檢監察部門在與內部審計實現職能協作過程中一定要不失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內部審計最終向董事會負責,而董事會成員也屬于紀檢監察的監管對象,因此兩者在融合過程中紀檢監察部門一定要對保持謹慎的職業態度,特別是對于某些重大腐敗風險的線索頻頻指向董事會成員時候,除了與內部審計師溝通寫作外,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
紀檢監察和內部審計是兩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部門,兩個在工作方法和職責范圍等領域有不少交叉點,反腐工作常態化,兩者在工作中相互配合業務也日漸增多,聯系更加緊密。
如果彼此能在履行各自的職責過程中,緊密結合,協同作戰,拓展各自工作范圍,不斷創新工作方法,互相補充空白,形成全過程、全業務的立體監督網絡,充分發揮兩者在懲治腐敗、加強企業內部管理、促進企業效益提升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彼此保持各自應有的獨立性,特別是對紀檢監察部來說,更要視獨立性為生命,為國有企業的增值做好企業內部的最后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