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曦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在當今世界的英美文教學中,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采用的是選擇一些優秀的作品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小說教學來說,它可能受到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從而使得教師不能達到自己的教學目標,有些老師只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章,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講解。但是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情況,因此不能以一概十,這樣,老師們就引進了電影教學,這種電影就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幫助了老師們的教學。當前許多國家的高校已經開展了電影這門課程,一些著名的院校還開展了三個以上有關文化與電影的課程,這些課程就屬于英文類。
1990年左右,我國開展了影視傳媒與文學文化的研究。但當時這種教學還存在著極大地問題,比如教師比較缺少電影的相關知識,也不了解敘事的功能,另外也缺乏對一些現象的研究,不能準確理解形象文化和文本文化,也不能知道電影的文化性和文學性的不同點。許多文學專業的老師有時在教電影文化時只是將電影放給學生看,讓學生自己欣賞電影的藝術,這就只能讓學生知道電影的人物及其他們之間的關系,對電影只能有一個比較膚淺的理解,不能讓學生準確全面地理解藝術與語言藝術,更不能辨別它們之間的區別。這就誤導了學生對視覺語言和文本語言敘事的不同點,不能讓他們準確理解電影的文化性和文學性之間的關系。但是在近幾十年,電影在學術界中作為一個藝術品而受到重視。當前人們劃分好電影和不好電影的標準就是電影是否對小說有極大地改動,這就讓國內外的老師有了講課的標準。在我看來,如果僅僅討論文學和影視教學的忠實性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樣不能讓人們準確理解電影和文學的區別,但是也不能只從文學的接受理論中解釋,這就讓忠實本身變得有問題。只有好的文學才能被廣泛流傳,讀者的經驗才能傳遞好的作品,文本的存在也就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和不同反應。美國著名學者曾經提到文本本身具有互動性和不確定性,由于文本存在著不確定性,這就讓由小說改編的電影變成了人們的討論點。這就給了老師們教學的建議,那就是讓老師盡量引導學生解釋自己看了小說后的感受,從而和電影進行比較,然后找出不同審美的情趣。在對學生進行電影和文學教學中,應該主要激發學生對文本的反應,不能只停留在忠實這一特點上[1]。
人們在教電影和文學作品時,應該讓學生知道電影和小說的區別,小說主要是將一些事件表達出來,可以讓讀者培養自己的閱讀個性,同時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來選擇性地閱讀,在這個過程中讀者掌握一定的主動性。但是電影主要是將這些事件表現出來,是集體表現出來的,有一些事件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因此人們只能從電影上來了解時間,體會人物的性格,一些事件只能根據導演來指導。電影制作人往往會面對一系列的改編問題,他們會面對選擇材料的問題,還應該考慮事件與人物的結合等問題。
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具體會有以下幾點內容:
(一)電影并不能完全忠于小說,電影肯定會表現出與小說不同的特點。有一些電影并不能夠完全表現出小說的文化特點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好的導演往往是根據小說來改編自己,演員在表演過程中應該將自己放到電影中,將自己比做電影中的人物。另外就算一些電影表現出了小說的清節,這也是表層意義上的表現,小說中的詩意不能被表現出來。
(二)電影中可能出現一些文學性的問題,也就是藝術的形式不同。這個文學性指的是不同作品的不同藝術形態,這個形態在電影和小說中是不同的,因為它們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形式,這就讓人們的審美標準變得不同。我們都知道藝術的形式不可以被復制,每一種形式都有它自己本身的價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性,讓他們學會欣賞文學,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也就是在看完一篇文章后能夠提出自己的思考,想它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的目標是什么,思考它的美是從哪里表達出來的。這就是說,好的小說比較重視人物的刻畫以及情節的描寫,應該注意人們的觀看效果。從藝術上來說,電影和小說存在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小說本身屬于描寫的一種藝術,而電影注重表演屬于表演藝術。人們在欣賞電影時有時會被一些情節而吸引,覺得自己就在電影中,許多觀眾不知道自己的這些感覺其實就是導演和演員合作表現出來的結果,一些人往往會忽略導演的作用。另外在讀小說過程中,人們也往往會覺得自己就處在這個情節當中,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畫面會讓人難以忘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電影與小說的表現效果是不相同的[2]。
(三)文化問題,電影其實就是大眾文化和一些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國著名學者曾經提到,當前的文化已經變成了視覺文化。一些管理人員根據人們的消費觀念與感覺藝術來掙錢,讓人們積極參與進來,增加人們的體驗。不同的電影有不同的表現方法,另外在感情利用上它也比任何藝術都有吸引力。小說主要是通過文字來表現作者的情感,讓人們學會認識事物,學會了解一些代表性的東西,主要是看人們的審美觀與自己的經驗。站在某個角度思考問題,我們發現,小說不光可以讓人們體驗其中一些情節,還給了人們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其中的問題,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回味其中的道理。電影有一定的時間限制,盡力在短時間內給人們極大的視覺沖擊,讓人們由電影產生對自己的看法,滿足人們的心里欲望。這就讓電影比小說更有發展意義,也就是說人們更偏向于視覺沖擊,這種沖擊也是明顯的。但是電影和小說的存在互不干擾,它們可以一起存在。好的小說可以通過電影被人們熟知,有人論述數字媒體對人們的影響,發現一些信息先是經過網絡傳播,然后才是電視,最后才通過電影來傳播[3]。
當前的潮流就是以視覺文化作為傳播途徑,因此電影已經變成了英美文教學中。不可忽略的是,小說中的情節在電影中不可以容易地被復制出來,因此就存在著忠實性的問題,從而忽略了電影的藝術性,有些人說,電影比小說低,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電影根據小說來改變,其實電影表現地更加形象,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在課堂上老師就應該不斷啟發他們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