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
(吉林省農安縣前崗鄉農業技術推廣站,吉林 農安 130200)
目前,我國采用的是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造成地塊零碎,很難推廣現代化的機械耕作方式,從而導致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保留著小農經營的原始耕作方式。這種耕作方式極大地阻礙了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也不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發展。
盡管我國農業機械化率提高到了61%,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日本農業的機械化程度非常高,水稻生產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基本實現了全過程機械化[1]。農業種植高度機械化,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的種植效率。同時,我國機械化結構不平衡現象突出,從地區來看,目前我國只有9個省份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在70%以上,有4個省份的農機水平低于40%,貴州省甚至還不到20%。烘干、高效植保、初加工環節的機械化也剛起步[2]。機械類產品方面,相較國外,我國農業機械在可靠性、人機工程、智能控制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而且低檔機具比例大、農機運用基礎設施條件差,高技能人才少,50歲以上的駕駛人員超過70%,熟練機手緊缺,導致農機操作用工多、生產成本高。農業機械人工等費用也不斷增加,如2015年的秋糧機耕、機播、機收費用同比增長9.7%、8.0%、13.7%。
近年來,我國農機化水平穩步提高,農業機械化和種植技術的結合,有效促進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仍要大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改善農業裝備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逐步推進全面機械化[3]。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要同時注意我國推行農業機械化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障礙,如果不及時清除這些障礙,將會造成農機化進程緩慢,且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的長遠發展。
1.地域廣闊且差異大
我國地域廣,地理條件及氣候條件差異明顯,導致農業種植技術也存在較大差異,很多地區還存在土地資源稀缺及勞動力過剩的情況[4]。大部分地區的土地類型和地勢并不具備使用大規模農業機械的條件,要分作物種類、農作物種植技術,對當地土地類型和水質情況進行嚴格分析。例如,部分沙漠地帶、山區可能不適合種植;如南北方存在差異,從而對于機械化的要求也不同,應該對機械化設備進行統籌規劃,避免資源分配浪費。
2.小農種植現象普遍存在
我國不同于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擁有大規模種植園及農場,小農種植仍然是阻礙我國農業機械化應用的重要原因[5]。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采用的是小農種植,普通的種植技術可以滿足農業技術和農產品的生產要求。而且農業機械化程度越高,農機設備價格越高,農業生產本來利潤不高,再增加成本就更不劃算了。而且由于農村很少對農機裝備進行維護和保養,導致農機設備使用壽命縮短,成本進一步增加,大部分地區的小農種植仍使用較為落后的農機設備,農作物的種植效率較低,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3.農業種植人才匱乏
目前,農村年輕勞動力較少,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嚴重,實際上農村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婦女兒童,從而導致農村不止面臨機械化程度低的問題,更為嚴重的是,將來可能要面臨誰來種地的窘境。另外,從學校學習過種植技術及農業機械化的人才也很少回農村,導致農業理論知識無法應用到實踐中去,所以農業種植專業人才較為匱乏,對農業機械化設備技術的研究和探索還比較落后,導致我國農業現代化觀念始終無法得到迅速發展。
農業種植技術,基于農作物生長規律和種植經驗的種植方法,在我國有著豐富的理論和經驗積累,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寶貴財富。農業機械化通過應用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改善農業生產的經營條件,致力于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其主要內涵是將機械與種植技術相融合。農業種植技術需要農業機械的輔助,實現農作物增產、增收。從發展歷史來看,我國農業種植技術歷史悠久,傳承了幾千年,而農業機械化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產物,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在近代農業發展中,兩者相互區別、相互滲透,共同為現代農業服務。
目前,政府對農業機械的補貼力度較小,有些地區甚至取消了諸如鏵式犁等小型農機裝備的推廣鑒定工作,部分小型農機無法進入國補目錄,農民無法獲取補貼,從而更容易形成農業裝備成本高、農民不愿投入、農業收入低的惡性循環。所以政府有必要實施增加農機裝備補貼、提高糧食價格等惠民政策,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以此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進程。
我國大部分都是家庭式承包,經營規模較小,農業機械的應用也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造成資源浪費。例如,地勢平坦的東北及華北地區,平原較多,適合大規模種植糧食及經濟作物,而地勢起伏較大的南方丘陵、山地較多的地區,地塊小,地勢不平,根本不適用大型機械設備,難以實現大面積耕作。因此應針對地域差異分類應用農機,能夠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種植效率,增加農民收入,進而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既然傳統農業種植技術已無法滿足當今農業發展的需求,我國需要做好農業種植人員的技能培訓工作,最好是可以建立完善的技能培訓管理機制,提高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宣傳力度,拓寬農民思維,改變農村傳統的農業種植觀念。
總之,影響農業種植技術與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發展因素很多,如當地經濟情況、歷史因素、土地氣候等,必須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綜合提出一個合理、科學的種植方案和機械化推廣方案,在農業生產鏈上形成一個閉合的經濟產業鏈條,全方位考慮農民的切實利益,才能推動農業機械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