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余利斌 鄭麗莎
(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黃岡師范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龍文化來源于歷史時期的圖騰,舞龍俗稱玩龍燈,是中華民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首先選擇舞龍來活躍氣氛,也是團結鄰里的最佳活動。舞龍動作是指龍燈跟著繡球或者龍珠行走,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靈活姿勢,展現龍的生機、威猛。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成為全國各地傳統的一種民俗活動。華夏大地一隅的鄂東地區,自然也處處烙有龍文化的痕跡,其龍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有著久遠的歷史和自身獨特的地域特色。這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鄂東舞龍。唐家渡舞龍是鄂東舞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顆璀璨明珠。
唐家渡舞龍的流變,大致分為四個時期。
唐家渡舞龍會長唐啟斌,講解舞龍奉圣的歷史淵源:“據唐氏宗譜首卷四記載,相傳在清朝嘉慶年間,唐家渡口一帶(原名周家渡口)流傳有“癸亥豬年閏二月,農民有苦無處說,瘟疫流行旱魔兇,尸橫遍野天地黑”的民謠。當時這個殘酷無法抗拒的疫、旱兩劫,奪走了無數民眾的生命,百姓叫苦不迭,可又無可奈何!”災民唐士傳,聚眾議定:請僧人設醮,祈禱于天,醮畢。一天子夜,唐士傳夢見五色活龍,足踏祥云,奔向我地,其旁立有鶴發童顏仙翁,手捧黃色圣旨,宣稱吾乃太白金星,奉玉帝圣旨,駕臨爾區,降雨收疫,祛災賜福。次晨,風雷大作,喜雨連續降了兩天,災禍突減。是年災區秋果累累,收成大幅改觀,人民也燦出了笑容。于是,在甲子年春二月,以金、木、水、火、土五種顏色,備制白龍、黃龍、紅龍、金龍、烏龍,名為“五龍奉圣”。唐家渡舞龍由此發端開來。
清朝時期,大力發展封建經濟,重農抑商。勤于稼穡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祈禱豐收,祈求平安,成為莊稼人的依盼。祭神可以帶來新的希望,祭祀神龍可以帶來新的依托,這種認知下,點燃了唐家渡舞龍文化的發展,在每年春節,“五龍奉圣”就活躍起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舞龍行列中,尤其是在當年谷物收成好的時候,村民開會規劃舞龍活動,逐漸制定完整的流程,以及輔佐的內部規章制度,在正常豐收年景下,春節則“五龍奉圣“就活躍起來了。
清代以后,中國的大門列強侵華所被迫打開,國家動蕩,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發生改變,人們對祭祀神靈的意識也不在是往年的熱切期盼,唐家渡舞龍從一個鼎盛時期默默落入衰弱的行列中,舞龍活動的意義也僅僅局限于祭祀,祈求平安,臨里相近,當西方文化的自由解放的充斥,與蒙昧的傳統文化必然會沖撞出的思想火花,唐家渡族人固見的思想開始動搖,舞龍活動的花費的時間變少,青壯年四處奔走,尋找比農作更加有經濟效益的工作來代替世世代代依賴的農耕。實地考察時,位于唐家渡渡口,長江堤上的祭祀地點已經消失不見,成為一個私營的水泥廠,曾嚴肅的祭祀神地成為當地經濟獲利的出租地。
國務院于1985年,1月1日頒發的《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中表明。農村經濟基礎快速發展,決定上層建筑的發展,在原來退居二線的唐姓干部的推動下,唐渡唐氏又恢復了“五龍奉圣”燈會。“五龍奉圣”燈會的組織形式,仍然沿襲解放前的一些作法。唐家渡大隊書記唐應功、民兵連長唐必遠、國家教師唐應昆為燈會負責人。在三個人的協同完成下,使燈會在1985年發展到一個復興時期,深受到當地村民和周圍居民的歡迎,每位村民自愿為每年龍燈組織活動捐錢3元。唐氏“五龍奉圣”燈會恢復后,被廣泛邀請到周邊各村和黃州城內進行舞龍祈福。
“一帶一路”的發展,既加速了文化的傳播速度,各國文化相互交融,又帶來了新的問題,外來文化的充斥,經濟生活的壓力。給唐家渡舞龍傳承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唐家渡舞龍的現狀表現以下三個方面:
繁瑣的流程,大人流量的參與,主要目的只是祭祀和娛樂性能,并不擔負家族整治的作用,大大減小了該活動的作用。
經濟發展,人口大多向城市遷移,一些舞龍過程的技術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能達到較高的質量,比如舞龍過程中的即興喝彩詞,青年人大多不愿意花時間花精力來承襲。更愿意把事情投入于新鮮的事務中去。舞龍在繁盛時期70余只燈腳需要70余人協作完成,唐家渡人不愿意非唐家渡人參與到其中,而且僅有青壯年才有拿燈把的權利,世代傳襲的重要特征減弱,唐家渡舞龍以往僅限于本族人傳承,絕不外傳,世代傳承變成民俗文化中心問題。
為促進唐家渡舞龍運動的進一步發展,順應社會變遷,潮流變化,應采取如下的三個對策:
唐家渡坐落于中原地區長江以北,緊靠長江沿岸唐家渡碼頭,新形勢下,要正確的把握唐家渡舞龍文化的整體發展方向,和重點突破傳承斷層的薄弱環節,注重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保護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強改革創新、戰略統籌、規劃引導,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唐家渡村落經濟高質量發展,帶動舞龍文化求新發展。將唐家渡舞龍作為一張閃亮名牌,全民體制反應國家綜合實力,以舞龍運動作為黃州一些企業,公司,學校的運動競賽項目,進一步選拔和培養舞龍教練員和裁判員,建立考評制度。主管部門應加強培訓工作,每年都應舉辦培訓班,以提升現有教練員和裁判員的水平。加強舞龍集訓隊的訓練及管理工作。進行賽事改革,進行舞龍比賽項目的創新,增設團體賽和青少年賽。加強對青少年的培訓工作,把舞龍運動引入大學、中小學課堂。全民身體素質與經濟效率成正比。
“鄉村振興”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是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要在充分發掘和保護唐家渡舞龍歷史遺跡的基礎上,對唐家渡傳統文化保持較為完整并且具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村落進行整體性保護,針對龍燈的外形、高度、風格以及材料等等,建立完整、全面的數據、資料庫,作為傳承的物質載體,地方政府應該給予唐家渡農民高度的重視與肯定,為唐氏族人在農村有工作、就業的機會提供經濟和政策上的支持與保障,讓他們成為自力更生的現代農業經營者,大力培養唐家渡村以及周邊村落青年中立志于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志愿者,讓他們有時間和精力將傳統舞龍文化保護和傳承下去。
“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舞龍運動誕生于中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舞龍、龍舟、風箏運動及其文化理應為全世界人民所共享。國際化與全球化為各種文化的交流和對話創造了條件,更為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應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胸懷,將唐家渡舞龍積極融入到各類體育項目和文化的交流與對話。盡可能為傳承人提供“走出國門、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的機會,才能更有利于這些鮮活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永遠活在我們的身邊。主動走“請進來”和“走出去”的國際化道路,才能活出唐家渡舞龍特有風采。進一步加強對舞龍運動的宣傳,幫助廣大群眾樹立和強化正確的舞龍價值觀念,同時加強對舞龍運動特點和作用方面的宣傳,多介紹情況,增進了解。主管部門進一步做好協調工作和科學管理。開拓各種渠道,廣泛籌集資金,促進舞龍運動的發展,擴大與國際、國內的合作交流。
當今社會,以適應展演的需要的創新成為當代民族藝術的生存機制,從而改變了它生成地方“傳統”的路徑、方式和特質。作為唐家渡族人,他們不單純是時代發展的接受者,同時也擔負著回應者、改變者、創造者的角色。由國家帶領指導,政策支持,并與當代的經濟和旅游業相結合,走進當地校園文化,追逐時代創新的腳步等等現實的政策,為唐家渡舞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