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紅
(偃師市中心幼兒園,河南 偃師 471900)
親子閱讀是當前幼兒階段備受推崇的一種幼兒閱讀形式,是指通過家長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年齡階段選擇適宜的書籍,在家長的陪同下和幼兒一同進行閱讀活動。在親子閱讀中,家長要多與孩子進行語言和心靈的碰撞。使孩子讀書、明理、踐行、立德于一體,使道德素養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親子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進行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
親子閱讀現狀展示了親子閱讀中令人擔憂的一面:對家長而言,大多的家長偶爾參與親子閱讀活動,但是親子閱讀的指導方法單一,缺少科學性;有些家長對閱讀認識模糊,僅關注閱讀識字、知識方面的短期作用,忽視閱讀對孩子長遠的影響;對幼兒而言,一半的孩子每天的閱讀時長是低于30分鐘的,這個數據低于基本的要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沒有計劃或者不能參與閱讀計劃的制定。雖然近幾年親子閱讀、全民閱讀、終生閱讀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這些數據反映出當前幼兒的親子閱讀環境依然嚴峻。
家長在給孩子讀書時,要真心實意地去讀,不要敷衍了事;要全神貫注地讀,不要隔三差五;要傾注全部感情去讀,不要漫不經心;要自然輕松地讀。這樣孩子會隨著家長的朗讀和描繪而產生共鳴,受到感染。
好奇、好動、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點。他們喜歡的閱讀方式是一會兒翻翻這本,一會兒翻翻那本。對此,家長不必過多的去管他。通常,在這一階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書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長就應該感到心滿意足了。
有的孩子在閱讀過程中,喜歡讓家長重復講同一個故事。家長為了讓孩子學習不同的故事,往往不愿意重復講述。然而心理學家認為,“重復”對年幼的孩子是很重要的,大人認為重復很沒意思,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體驗。家長要充分尊重孩子選擇故事的權利,滿足孩子的心理要求,不厭其煩地給孩子講故事。
家長應該提高說故事的技巧,聲情并茂閱讀比平淡的語氣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同時,家長還應該學會各種方法,創新和孩子的互動方式,建議可行的方法有,討論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猜測后面將會發生什么事、做動作、體會人物心情、提出問題等。
對孩子來說,模仿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親子閱讀中,榜樣的力量顯得十分重要。如果孩子總是看到父母的讀書行為,潛移默化會受到感染,因此家長自身要形成愛讀書的習慣,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對課外讀物的興趣。父母帶領孩子參加多樣化的親子閱讀活動,比如學校組織的課外閱讀活動,或者當地圖書館組織的閱讀比賽,在這些親子閱讀活動中,評選出來的優勝者也為孩子提供了榜樣的示范作用。如果家長或者親子活動中的“閱讀大王”能夠與孩子交流閱讀感受、閱讀心得,將進一步激發孩子的閱讀一本書的欲望。
目前,課堂教學是我國教育的主要形式,然而,課堂教學受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的限制,對語言教學而言,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幼兒知識文化需要,為了滿足幼兒的學習需要,提升幼兒的語言素養,促進幼兒課堂知識輻射課外讀物是很好的舉措。教師可以在進行教材文本教學的同時,引導幼兒選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讀物進行拓展閱讀,以此來豐富完善幼兒的知識體系,提升親子閱讀的質量。
閱讀習慣和閱讀素養這兩者之間成正比關系,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素養,要讓幼兒明白閱讀習慣對閱讀素養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幼兒心智發育不成熟,對“閱讀習慣是什么、閱讀習慣有什么價值”等這些問題并不能完全理解,這需要教師、家長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促成幼兒對閱讀習慣意識的建構。
閱讀是一種較復雜的智力活動,幼兒在閱讀過程中,需要運用合理的方法,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概括等思維活動,這對于發展智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合理的閱讀方法,需要在閱讀實踐中,經過不斷地積累、總結,逐步形成。在親子閱讀中,父母作為孩子閱讀的指導者,需要結合閱讀內容和孩子閱讀過程的表現,對孩子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以便提高閱讀效率,讓孩子盡快掌握閱讀方法。
從評價目的上來看,導向性評價重視被評價者的主體性、重視評價對個體的發展作用,導向性評價體現里評價的民主化和人性化;從評價主體來看,導向性評價體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不僅是專門的教育者進行評價,幼兒、家長、管理者、專家等共同參與,多渠道反饋信息,促進幼兒發展;從評價方法來看,導向性評價倡導評價方式多樣化,量性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豐富評價方法;從評價內容來看,導向性評價要有幼兒本位意識,重在點撥引導,給幼兒充分的活動、思考時間。
總之,家長要進行有效的親子閱讀,要對親子閱讀形成正確的認識,和孩子一起享受親子閱讀,選擇適當的親子讀物,注意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通過開展有效的親子閱讀,父母不僅能和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共享讀書的樂趣,還能讓孩子愛上閱讀,主動閱讀,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為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