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榮
(河北省阜城縣古城鎮古城幼兒園,河北 阜城 053700)
學前兒童教育雖然現在還處于一個不斷探索和研究的階段,然而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過程中還要遵循相關的教育理念以及原則,缺少相關原則以及方法的理論支持的教學活動是經不起推敲的。在開展幼兒教學活動時要從幼兒教學的目的出發,嚴格遵循幼兒教學的相關客觀規律,同時還要結合幼兒在生長、生活、學習以及接受新鮮事物的過程中的客觀特點。結合自身的親身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提高幼兒教育主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幼兒教育是人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啟蒙教育,為整個人生奠定基礎。中國幼兒教育特別強調智力的開發,卻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開發特別是心理素質的培養。智力因素的培養僅僅是浮于水面的冰山一角,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則是水下的冰懸。
注重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觀察是幼兒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幼兒期是觀察力初步形成的時期,此時,幼兒觀察的有意性較差,缺乏一定的順序性和系統性,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易觸及事物的本質。因此,教師有必要確定觀察的目的任務,并教給幼兒觀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導他們從不同側面和不同層次去觀察。比如觀察大公雞,可先引導觀看雞頭、雞身、雞腳,以后進一步觀察公雞和母雞有什么異同,邊看邊引導,還可提出一些問題讓幼兒自答。這樣就有助于他們的思維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注重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神圣的,是科學發明的巨大動力。如果沒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產生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和創新。如果愛迪生的媽媽對孵蛋的小愛迪生給予批評,對他的許多好奇心給予否定,愛迪生就不會產生眾多的發明創造,更不會成為發明大王。幼兒由于知識有限,很容易對事物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并會以自己的方式去進行探索和發現。作為教育者,應當注意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確對待幼兒的提問和因好奇而導致的破壞行為等,激發幼兒的求知欲。
道德是立身之本,也是個體素質的核心。教育是激發生命,激發生命力,使學生能以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的事業,而生命力首先是道德力量。在堅持幼師道德教育常抓不懈之外,還應加強幼師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組織幼師進行黨章學習,暢談學習心得,鼓勵幼師積極參加黨校學習,使其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為了加速師資培養,提高師資素質,對在職幼兒教師進行繼續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繼續教育是各類幼兒教師不斷進行教育思想、專業知識、技能的更新和補充拓寬的一種追加教育。為了適應幼師發展社會化的需求,幼兒教師應該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學習:
幼師必須加強專業的補償教育;幼師中有些沒有受過職前專業訓練,缺乏幼兒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采用邊工作邊培訓的方法,使其逐步達到規定的學歷要求。這種方式投資少、見效快,對幼師教育是一種有效的補充。
幼師必須加強專業的更新教育;當今,世界各國正掀起教育改革的新浪潮,我國幼兒教育正處在改革的過程中,近幾年,國家教委與有關部門發布了一系列重要行政法規和文件,這些在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思想、新觀念、新問題,需及時傳授,使在職幼兒教師的思想、專業知識理論、技能得到補充與更新,形成自我專業發展和更新的目的,這是繼續教育的又一個重要職能。
幼師必須加強專業的提高教育;曾受過職前專業教育的教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后,將會遇到新問題,為了適應幼教事業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他們要求繼續學習,接受再教育,增加新學問,獲取新信息,以自己不斷流動更新的知識體系,面對幼兒。這種,將職前一次教育轉向終生教育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趨勢。
大教育觀,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順應時代幼兒教育的發展。它強調,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僅依賴于學校,而應是家庭、社區和社會配合學校一起進行,這樣才能取得教育的合力效應。強調這一點,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家庭和社區,作為幼兒生活的主要文化環境,或者作為對幼兒產生作用的最“親近”的環境,對幼兒的影響相當大;
幼兒園是人生啟蒙的第一站,是人性真善美體學構建的發端,而它的教育不是以書本為基礎,其本身就是面向社會、面向幼兒的周圍環境和生活。我們要引導在社會中、在生活中認識事物,培養情感,促進幼兒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得以發展,可以說,幼兒園的教育是一種完全的面向社會開放的教育;
家庭、幼兒園、社區和社會構成的大環境是一種大體系,對幼兒進行教育必須依賴于這種大體系,而且在這種大體系中,幼兒園和其它兩者之間發生著交換和融合,幼兒園不能單獨成為一個獨立的環境;
總之,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迅猛發展,在社會各個領域中越來越需要人們具備合作精神。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大班開展合作學習效果最好。通過教師有目的、有組織的對幼兒進行異質分組,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彼此互助,以達到同伴間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