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順
(中共重慶市璧山區委黨校,重慶 402760)
21世紀,生態、社會、經濟三者的矛盾仍較為突出,一方面,生態環境問題經歷史積累日趨嚴重,若想要治理,則需要強有力的經濟支撐,但經濟發展必然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這是經濟環境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經濟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而這種便利也將由生態環境為其付出代價,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垃圾分類處理意識不強等問題較為突出,而生態環保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換個角度而言,也是為了方便人們生活。這是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的矛盾。但近幾年,生態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的矛盾也隨著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而逐漸被削弱,然而,不置可否,這兩方面的矛盾仍對社會經濟低碳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對此,因從社會環境出發,減少碳排放,優化能源結構從而促進中國經濟低碳發展。
低碳經濟應以低能耗、低污染為經濟發展的標準,從根本上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與此同時,社會應采取治理與預防雙重管理,以求最大限度的減小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平衡社會、經濟、環境三者間的關系。就目前發展現狀而言,社會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為火電排放,據數據顯示,火電碳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1%,與此同時,汽車的碳排放量也日漸增高,占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5%。除此之外,我國建筑領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碳排放占總量的27%。對此,低碳經濟應立足于社會發展趨勢并結合社會能源結構,優化社會經濟體系,從而更好的實現低碳經濟[1]。
我國煤資源較為豐富,因而在能源結構中占有較大比例,而煤炭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其治理工藝與治理費用難以平衡,因而對環境污染較大。能源結構優化一直是經濟生態發展的關鍵,近幾年,我國煤炭用量也漸漸減少,也從未停下開發新能源的步伐,雖取得成效,但仍需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如風能、太陽能等在利用過程中體現出的不穩定性等仍需更有力的技術支撐。簡而言之,能源結構的優化應盡量減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加大清潔能源的利用力度。
從點出發,即選擇典型城市進行試點,借鑒成功經驗,并針對城市特性全面開展環境治理工作,從而推廣低碳經濟。深圳作為我國第一個低碳生態示范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效是眾所周知的。與此同時,國家也將深圳作為相關政策的試點城市,并從深圳出發向周邊推廣,可有效優化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制定出符合當地特性的經濟發展方案。
總的來說,群眾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同樣也是環境保護的主要力量。因此,為了推廣低碳經濟,應注意環保意識的培養,激發群眾的社會責任感。對此,可從細節出發。如近幾年外賣行業發展迅速,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在無形之中對環境造成了污染,除此之外,外賣的塑料包裝也成為低碳經濟推廣的阻礙,2006年6月提出的“限塑令”并未取得顯著成效,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環保意識不強所造成的[2]。因此,為了從根本上減少碳排放,可從供需關系出發,減少社會需求,從而構建高質量的低碳經濟體系。
城市綠化是城市生態建設的關鍵步驟,其不僅具有經濟效益,更是承擔著環境凈化的責任。就目前來看,我國城市綠化仍存在“重栽培,輕管理”的缺陷,即在園林建設方面,相關部門將眼光集中于開發利用,卻缺乏園林管理工作,從而限制了城市園林的發展,自然也難以發揮保護環境的作用。對此,低碳經濟的發展也不應該局限于能源開發管理,也應發揮經濟發展優勢,將其應用于環境治理之上,從而實現經濟與生態之間的循環。城市綠化建設可清潔空氣,加快城市氣體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碳污染治理的目的。
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會造成全球溫度升高,不僅可能引發自然災害,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人類生活環境。就目前發展現狀而言,我國在能源利用上,采取了相關治理政策,能源結構的優化為中國經濟低碳的發展也創造了無限可能。與此同時,相關人員也對工業工藝進行了相關研究,增大了工業排放的治理力度,為中國低碳經濟創建了良好的社會環境[3]。除此之外,我國社會群眾環保意識也日漸增強,可為中國經濟低碳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社會支撐。因而,中國經濟將在生態持續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此外,隨著經濟融合的發展,我國低碳經濟也將面向全球性發展、相應的,在生態治理上,與國際間的聯系也將更加緊密,從而擴展生態經濟的循環范圍可更好的推廣低碳經濟體系。而針對于我國經濟體系的復雜性,在發展過程中,也將更具針對性,就不同城市經濟體系的差別而言,在能源利用上也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綜上,我國經濟低碳在未來的發展中,生態與經濟之間的矛盾將得到緩和,并朝著雙向促進的方向發展。
低碳經濟不僅依賴于國家監管,更重要的是社會群體需建立生態保護的意識。與此同時,應調節好經濟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在經濟發展方面,相關企業應嚴格遵守行業標準,立足于環境保護,優化工業制造工藝,在工業排放上采取有效治理的措施。在生態方面,應優化能源結構,加大清潔能源開發力度,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并注重國家綠化工作,加大對其的經濟投入。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群眾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我國低碳經濟應立足特色發展,達到經濟與生態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