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衛靖
(承德市興隆縣人民醫院,河北 承德 067399)
(一)同伴教育的概念
在同伴教育中,同伴就是指身份地位甚至身體特征相近的人,屬于相同社會群體的人,尤其在年齡、等級或社會地位方面等同;而教育則是關系到知識的傳遞,對一個人心理的構建,是一個人的成長及發展至關重要的階段。其實從另一個層面去理解護理中的同伴教育,我們可以認為其是“榜樣的力量”,通過他人來標榜自身,達到雙贏的效果。
(二)同伴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最早是由西方國家的澳大利亞Short教授在1988年提出“同伴教育”這一理念,并將同伴教育應用到醫學生安全性行為的健康教育中,隨后逐漸應用到預防傳染性疾病、吸食毒品、重大疾病術后恢復等領域,也有更多的國內外學者將其應用于慢性病防治以及對社區居民生活習慣的干預上。近些年來,同伴教育逐漸擴大影響,不僅作為醫學護理上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成為社會發展領域普遍采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主要采取的教育形式為參與性和互動性較強的小組討論、游戲、角色扮演等。參加同伴教育的人員是具有相同年齡、共同話題及相似知識背景的同伴或朋友,使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接受者擁有類比心理,也因此能夠更好的接受知識和理念,使自身受益。
(一)同伴教育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
當今社會條件下,護理的被需要性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及醫院選擇護理,來有效的針對病患,緩解壓力,那么有效的提高護理教學質量,培養優秀的護理人才也就迫在眉睫。于是,有學者將同伴教育應用到護理教育中,從而使醫護工作者在自身的受教育階段就深刻體會同伴教育的優點。
(二)同伴教育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
同伴教育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AndersenBL提出:心理和社會支持在癌癥患者的康復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對一同伴教育正是兼具社會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方式。祝春燕等選取若干例糖尿病患者,將其分為兩組進行健康教育,并對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參與積極性、健康知識、自我護理能力等各項評分進行記錄。結果發現,同伴教育在社區疾病的宣教過程當中,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參與積極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得健康宣教效果更持久。由此可見,同伴教育運用于慢性病患者的自我護理、健康教育中,通過交流知識、提供支持,幫助慢性病患者達到自我管理的目標,增強自信心,調節心情,進而控制疾病。由患者帶動患者,實現自我調節與治愈。
(一)同伴教育可有效減輕患者心理痛苦,使其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提高對疾病的自我認識,降低其內心對于疾病的羞恥感和恐懼感,在自我恢復過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同伴教育完善了藥物治療護理和心理治療護理,保證了治療護理的穩定可持續性,有利于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從而構成良好的醫患關系,加快恢復速度,提高護理質量。
(三)同伴分享經驗、傳遞支持、給予專業性幫助,并以過來人的經歷影響其他患者,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以較佳狀態、較快速度恢復身心健康,早日回歸社會,實現患者自身價值。
(四)同伴教育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穩定心理狀態,減輕心理負擔,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人的精神如果長期處于一個壓抑焦慮的狀態,將有極大的可能會引發其他并發性疾病。
(五)同伴教育模式彌補了患者個體護理的不足,緩解了出院后焦慮、抑郁情緒,能夠使患者在出院后更快更好的融入到社會中去,在社會中進行康復,在人際交往中重新找到自信。
同伴教育對于我們的護理工作,絕不僅僅作用在某次或幾次當中,它是一個鋪墊和循環的過程,讓醫護人員能夠在每一次同伴健康教育后,通過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準確評估,記錄患者的知識掌握和遵醫行為改善情況,以及了解把握患者疼痛治療情況。將存在的問題作為下一次護理的重點,及時修改護理計劃。如此反復循環,直至患者出院,這樣的評價與反饋方法,能夠及時地讓我們了解到患者的恢復情況,針對具體情況來及時改善更新護理過程,主要包括飲食內容、運動方案和自我監測、自我護理等。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情況和社會適應性、提高其在恢復期間的生活質量和對護理服務滿意度。
綜上所述,同伴教育作為新的社會環境下熱門的教育模式之一,它在有很多積極因素的同時,卻也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同伴教育者扮演醫務人員和親人角色,通過面對面指導方式,使患者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并執行住院期間的各項要求。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要培養優秀的同伴教育者,設計并使用更人性化、更通俗易懂的宣傳資料和現代化的宣傳手段,讓他們在臨床醫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也使得臨床護理實現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