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平
(重慶大足區委黨校,重慶 402360)
中華傳統文化是人、為官理政的根本。領導干部肩負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使命。因此要求他們為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立德先修身。官德是社會道德的風向標,孔子曾將官吏之徳比作“風”,將百姓之德比作“草”,上行下效,風吹草隨。官風正,民風就淳;官德好,百姓就會起而仿效。反之,官吏失德,徇私圖賄之風便會盛行起來。
孟子最先將羞恥心提高到人性標準的高度。“無羞恥之心,非人也。”
孟子說知恥一種基本社會行為準則,是保證社會能正常運行的基本準則,是人之為人的道德底線,是構建社會道德的基礎。近代維新變法運動的思想領袖康有為認為,恥辱感的教育是教化民眾之根本。
長期以來,人們對于違背人倫綱常的事難以容忍,一旦出現,必將遭到家庭、社會的強烈譴責,必將遭到無法容身的毀滅性打擊。一些官員的腐敗已受到法律的嚴懲,但長遠地講,通過道德培養讓人們知羞恥,意義更深遠。
官德是社會道德的風向標。廉的基本含義就是廉潔自律,潔身自好,不取不義之財,不貪不義之利。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廉、崇廉、促廉的良好傳統,清正廉潔被視為“國之四維。東漢太守楊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為由拒收一個他曾經提拔過的人送來的十兩黃金;明代清官海瑞寧可十年不升官,也不向上司送一文錢,寧可放棄大好前程,也要擔貪官拉下馬,被老百姓尊稱為“海青天”。清政廉潔的故事值得大家深思,當前在領導干部中有我們學習的榜樣焦裕祿、楊善洲,也有貪官不少薄熙來、王立軍、周永康等大小貪官,無ー不是既貪財又好色,金錢美女名車豪宅樣樣追求,紅包、禮金、“辛苦費”來者不拒,且不擇手段,無法無天。
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守信義的傳統,也是我國傳統道德的基礎和根本。
信,主要是誠信。
中華民族向來是一個講“誠信”的民族,自古以來有所謂“五常”、把“信”與“仁”、“義”、“禮”、“智”平列,稱作做人的五種常道或常規。可見古人把“誠信”看得非常重要。
1.誠信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認為,信是人格,言而無信的人是沒有什么人格可談的,所以他要求人們能“言必信,行必果。”
2.誠信是立國之基
“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 --《左傳》
“德禮誠信,國之大綱。” --魏征
義者,宜也。-《中庸》
義的內涵是適宜,指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主要用來區分和處理公與私、付出與獲取、權力和義務之間的關系。
儒家強調義,而輕視“利”。《論語·里仁》: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儒家并不否定利,對于合“義”之私利是承認的。不過,利固然不可一般排斥,但利的追求必須始終處于義的制約之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當子貢向孔子請教“完人”的條件,孔子說了三條,其中第一條是“見利思義”。孔子:“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否定的是不義之利。孔子還要求人們“欲而不貪”,正確地對待利益的“得”,而對待利益的“失”,要做到沒有怨悔。
重義輕利的思想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深遠。儒家義利觀注重社會公利,引導人們為國家和百姓作貢獻,這是一種積極的社會本位的義利觀。這種義利觀造就了中華民族積極向上、追求完善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素質,也培養了一批為國家、民族的利益勇于獻身的民族英雄、愛國志士,如岳飛、文天祥、于謙等,他們以自己的生命實踐了成仁取義的理論,給后世留下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偉績。當然,在社會現實中,人們大多都趨向于利,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維公義,是指維護公平正義。
維公義,對領導干部而言:
有公心是指為官之人要公開、公平、公正,要遠近親疏平等對待,高低貴賤一視同仁,上無愧于天、下無愧于地,事無不可對人言、不怕夜半鬼敲門。莫以愛惡廢公心。
唐代柳宗元提出“官為民役”的命題,法國思想家盧梭有“主權在民”的思想,均強調當報民恩、為民辦事。馬克思主義權力觀認為,權力來源于入民,是人民授予的:權カ是“公器”,使用方向是為公:權力運行應具有公眾認可的規范性,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國家政權的性質,決定了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正確運用權力,真心為民謀利益。領導干部的權力是神圣的,同時又具有兩重性,弄得不好還會出現異化。
國家大事,唯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咸懼。----李世民
領導干部必須公正待人。要公開選拔干部,做到“出以公心,注重公論、維護公正、堅持公道、提高公信”,在政策、法律、規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碗水端平。
要正確評價干部。既要看到干部的長處,也要看到干部短處:既要看到干部的優點,也看到干部的不足:既要看八小時內,也要看八小時外;既要看平時,也要看關健時期。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孟子
救助一個,與救擠大眾,哪個更有意義?結果價值性更多體現的是一個長遠性的問題,一個全局性的大義。“達則兼濟天下”。濟天下對于領導干部而言是報國。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社會根基,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濟天下對于領導干部而言是勤政為民。民性邦本蘊含民貴君輕的思想。孟子:“民為貴、君為輕”。
儒家的繼承者們繼續發展這一理論,使其更加豐富而完備。他們提出:“國以民為本,社覆亦為民而立”。因此,要求國君要以愛民為先務,不可以民為敵,“古之賢圣之君,愛民之心如愛赤子,休養生息,惟恐失所”,荀子:“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唐太宗在與大臣的對話中也闡述過民水君舟,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的道理,一再強調“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勸誠君王要順民心。濟天下對于領導干部而言要有憂患意識。如果領導干部都能做到范伸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國家才有希望,人民才有小康,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就能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