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秀娟
(云南省委黨校,云南 昆明 650000)
我國邊疆民族地區多為少數民族聚集地,人口較少,同時,大部分地區受到地域環境的限制,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在民族文化保護方面,由于受到經濟的限制,其保護觀念與現代社會發展要求不匹配,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邊疆民族地區傳統特色民族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其保護與傳承已經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現代文化產業的興起,為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路徑。邊疆民族地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僅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邊疆民族地區人民生活水平,還能夠有效實現民族特色文化保護?;诖?,研究分析邊疆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與民族特色文化保護的共生共贏,對其文化產業發展與特色文化保護有重要意義。
通常意義上來說,文化保護屬于文化事業,但其實際能夠產生的產業效益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在其與其他領域產業實施融合發展過程中,極大的增加了產業的衍生價值。例如,將民族特色文化保護與現代服務業相融合,通過為顧客提供特色的文化體驗服務,能夠有效帶動產業整體發展。當前文化保護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促進其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成為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在邊疆民族地區,民族特色文化保護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隨著人民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長,邊疆民族地區旅游成為人們旅游地選擇的主要地區之一。其中,民族博物館受到了大量游客的喜愛,其豐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內容,為游客帶去深入的異域文化體驗。廣西、云南等地的民族博物館已經成為大多數游客地域旅游的必到之地,在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民族特色文化的保護。
實現良好的民族特色文化保護,能夠將帶有獨特民族色彩的文化更突出、更鮮明,其獨特的魅力也就更明顯,相應的,其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開發應用價值就越高。此外,民族特色文化的完整保護,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避免文化產業開發過程中,對特色文化的破壞。我國邊疆民族地區受地域限制,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在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中,亟需進行經濟的轉型升級。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既符合當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又能夠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然而,民族特色文化自身需要具有較長的延續性和承接性,才能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因此,邊疆民族地區實現文化產業發展,必須要重視民族特色文化保護,文化產業的開發也應當以保護為主,構建良好的文化生態圈,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穩定持續發展。
文化一旦失去社會功能,就會面臨消亡。現階段,全球化發展進程勢不可擋,我國民族特色文化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呈現出趨同性發展,甚至很多獨特民族文化逐漸式微,存在消亡風險。而邊疆民族地區經濟基礎薄弱,文化生態脆弱,并且其人口相對稀少,文化發展的規模、范圍較小,使得其民族特色文化解構的風險更高,外來文化沖擊的抵抗力不足。在此背景之下,實現民族特色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內容,通過創新設計文化表達,賦予文化獨特的社會功能,從而促進其發展。同時,實現民族特色文化的產業化,有利于民族特色文化進入大眾視野,從而更好的實現文化的弘揚、傳承與保護。
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內容。在邊疆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其發展更加依賴于文化資源。適當的將民族特色文化內容轉變為文化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文化資源,既能夠促進文化產業價值的提升,也為文化保護開拓了空間。就邊疆民族地區而言,特殊地理位置賦予其獨特的對外交流優勢,在其文化產業發展中,深入開發外向型文化產業,既能夠實現我國民族文化的國際輸出,也能夠提升我國文化的軟實力。同時,推動邊疆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的對外發展,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的新路徑,為民族文化發展開辟了新天地。
市場經濟條件下,邊疆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促進了民族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發展,進而催動了文化消費水平的提升,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的文化溝通與文化認同,實現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如此一來,民族特色文化的社會功能凸顯出來,激發邊疆民族地區人民實施特色文化保護的自覺性,促使其正確看待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文化自信心。
邊疆民族地區民族特色文化保護是其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民族文化發展又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的重要途徑,二者相輔相成。在當前全球化發展大趨勢背景下,邊疆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業,加強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則需要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共生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