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雪
(張家港市人民法院,江蘇 張家港 215626)
隨著國家工業化的迅速發展,未成年人犯罪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國在1950-1965年間,全國的刑事發案率平均只有千分之4.6,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沒有形成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但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社會處于急劇的社會變遷之中,刑事犯罪案件激增1。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出現了持續上升的趨勢。
首先,從年齡因素來看,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界定為: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這八項重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2可見,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根據年齡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除了刑法規定的八種犯罪以外,不能夠構成犯罪也不承擔刑事責任;第二個階段是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觸犯《刑法》構成犯罪,并負相應的法律責任。
其次,從犯罪行為表現形式來看。國際慣例中,日本通常把青少年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和犯罪行為統稱為“非行”,又稱“越軌行為”,即不依照某一特定的社會規范而作出的行為。這樣的行為,不僅包含觸犯刑事法令的行為,還包含有不良行為或違反社會倫理的行為。3我國1998年6月28日通過,2012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也借鑒了日本的相關規定,其第三章、第四章專門對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進行了列舉。4可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將未成年人犯罪的規定擴大到未成年人的違法行為、不良行為及嚴重不良行為。
家庭是一個人生活的起點,因為父母離異、分居、死亡等原因導致家庭完整性的喪失,都會使未成年人過早失去父母之愛、家庭之樂,感情上受到創傷,經濟上缺乏保障,造成了內心痛苦、精神憂郁。而家庭成員缺乏恢復家庭完整性的能力,未成人長期在家庭中得不到溫暖和應有的關心,漸漸地產生心理偏差,甚至出現變態人格,導致對社會、集體、他人的不信任感,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這些內在因素一旦遇到不良外因的引誘,便會產生犯罪心理,走上犯罪道路。
在追求高升學率的壓力下,雖然學校也開展了針對未成人的德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方法簡單且流于形式,實際效果不大。個別教師的“唯學習成績論”,對違背校紀校規接受處分或學習成績差的同學,缺乏關心,疏于教育,動不動就批評甚至體罰、侮辱,使這些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時期的“雙差生”產生自卑、厭學心理而逃學、曠課,過早地流入社會,出現抽煙、賭博、沉迷網絡、打架斗毆等不良現象,最終致使其心理失衡而處于邊緣化狀態,走上犯罪道路。
不良文化的傳播、網絡游戲的泛濫以及社會誠信度的降低,從思想上對未成人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毒害,致使一些未成年人人生價值觀念、自我觀念和生活、消費觀念產生了偏差。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巨大變革期,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對于未成年人的畸形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這也成為未成年人犯罪以暴力為主要手段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刑事犯罪的一種特殊現象,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既是犯罪的實施者,又是受害者。無論未成年人犯下何種罪行,他們都應該不簡簡單單視為加害人,還應該從受害人的角度替他們考慮。使其回到社會后能夠被社會接納,重新開始生活。
我國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著眼點放在提前預防,主動積極地去化解可能導致犯罪的外在因素,從改變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入手,將刑罰的目的卡口提前,從事后的消極懲罰提前至事前的預防,從而達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保護原則,是指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應立足于教育和保護,以教育、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以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為出發點,通過教育和保護,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
2.綜合治理原則,是指在各級人民政府的組織領導下,司法機關、人民團體、社會團體、學校、家庭、城市居委會、農村村委會和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齊抓共管,各負其責,做好預防犯罪工作,為未成人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3.及時防治原則,是指從未成年人的成長規律入手,對其不良行為及時進行批評教育,對其嚴重不良行為進行干預和矯治,堅持治本與疏導相結合,及時發現、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將未成年人的犯罪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
我國以少年刑事法庭為依托的少年司法制度雖然起步較晚,缺乏相應的程序法作為保障,少年法庭的機構、職能不明確,少年法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制約。筆者認為,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未成人犯罪人權利方面,當務之急是完善機構設置,建設相應的配套制度,加快未成年人刑事立法,形成矯治、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幫教綜合治理體系。少年法庭的試點工作可以優先考慮在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推開,試行成功后再予以推廣。
隨著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形勢日趨嚴峻,有效防止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已經成為各國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各國紛紛建立和完善符合本國國慶的少年司法制度。總之,全社會都要關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盡最大努力來消除容易引起犯罪的各種不良因素,正視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給其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達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挽救失足少年,保證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托起中華民族明天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