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思涵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截至2010年年末,我國殘疾人總數達到8502萬人,其中重度殘疾2518萬人,中度和輕度殘疾人5984萬人。1一直以來,規模龐大的殘疾人群體都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確保殘疾群體能夠過上幸福與舒適的生活,已經成為了全社會的重要工作。根據2017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止2017年底,我國已有殘疾人康復機構8334個,城鄉持證殘疾人新增就業35.5萬人,城鄉殘疾居民參加城鄉社會養老保險人數2614.7萬與其他多方面進步。2盡管殘疾人已獲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享受到更多的福利政策。但是當前來看,我國仍有許多殘疾人生活水平仍處于貧困線以下,其多元化的生活需求還未得到滿足,殘疾人慈善事業發展仍存在較大空間。近些年,隨著殘疾人慈善事業發展覆蓋面積不斷擴大、慈善類型逐漸多元化,殘疾人慈善事業已成為推動殘疾人事業發展、改善殘疾人生活現狀的有效手段。
深層次探究當前殘疾人慈善事業發展的困境,并據此找到脫離困境的有效出路意義深遠。一方面,能夠推動殘疾人慈善事業理論與殘疾人保障理論研究朝著多維度、深層次角度發展;另一方面,能夠在推進殘疾人慈善事業朝著可持續、多元化方向發展的同時,力求滿足全體殘疾人生活的真實需求,促進其能夠享受到更加舒適的幸福生活,共享全社會發展成果,并減輕全社會的殘疾人保障壓力。
殘疾人慈善事業是面向全體殘疾人的一項公益事業,為更多殘疾人提供幫助,減緩了更多殘疾家庭的多方面負擔,自創立伊始廣受好評。因此,社會上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種類型的慈善機構,其慈善類型、籌資方式、受眾群體等方面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殘疾人慈善事業發展不再單一,而是朝著不同的軌道發展,若任其自由發展,長期下去必然會出現多種問題,甚至當前已經有問題開始顯現。為此,2016年9月慈善法開始施行,對慈善捐贈、慈善服務及服務行為均作了立法規定,盡管如此,從規定的內容來看,該項法律還不夠完善,許多實施細則仍未詳細列出,很容易導致不公平現象發生。此外,在志愿者權利保障方面存在缺失,一直以來都是鼓勵并引導志愿者為殘疾群體提供相應的志愿服務,卻并未提供任何有關志愿者權益的保護措施,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到慈善服務供給者工作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到服務質量,甚至還可能導致服務人員減少。3
當前殘疾人慈善事業為殘疾人提供的主要是慈善捐贈與慈善服務兩類,慈善捐贈主要包括經濟和實物的幫助,慈善服務主要指由志愿者為殘疾人提供的各種服務。因殘疾人自身的特點,其存在著多方面的服務需求,在身體方面需要日??祻陀柧殻谛睦砩闲枰睦硎柰?,還需要就業培訓與教育培訓等。當前殘疾人慈善服務在兩方面需要優化,一方面是服務項目的優化,目前來看所供應的慈善服務種類基本上能夠與殘疾人多元的服務需求相適應,但在供應渠道以及獲取方式方面仍存在問題,即服務資源的可及性較弱,導致部分殘疾人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無法享受到理應享受的慈善服務。另一方面是服務專業程度的提升,有些服務項目對專業程度要求較高,而當前許多提供慈善服務的志愿者專業化程度不足,因此殘疾人享受到的服務水平與質量會直接受到影響,造成整體服務效率低下。
殘疾人慈善事業是一項公益事業,將資源進行最合理分配至關重要,但目前來看,資源分配還存在很大不足,由于管理制度不夠透明,容易出現浪費現象,甚至造成資源流失。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財物分配有待更透明,殘疾人慈善組織只有建立清晰透明的財物獲取與詳細的財物支出制度體系,將所擁有財物進行必要的扣除后,全部用于進行殘疾人慈善捐贈或服務,才能夠在獲得大眾認可與信任的同時,確保殘疾人慈善事業的順利運行;另一方面是目標群體分配有待更透明,慈善事業若缺少嚴格且正規的管理制度體系,容易出現不公平分配的情況,進而造成資源分配不均,部分殘疾人享受多于自身應得的服務,占用部分資源,導致真正需要一些服務的殘疾人卻享受不到服務,這違背了殘疾人慈善事業建立的初衷,殘疾人慈善事業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為了確保殘疾人慈善事業能夠長期良性運轉,建立與其相關完備的立法保障尤為關鍵,一套詳盡的法律法規可為其發展保駕護航。盡管當前慈善法已經開始施行,但仍存在較大的可完善空間。因此,應當進行更深層次、更加詳盡的立法規定,以避免在某些情境下出現處理不公平、不適當的情況。此外,盡管慈善機構對殘疾人進行的捐贈或服務屬于慈善行為,但從長遠來看,對進行服務的志愿者進行獎勵或給予適當的福利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過頒發獎勵證書給予志愿者精神上的嘉獎,也可以通過適當減免其應繳稅款的方式,但該種方式一定要進行詳盡的說明,避免故意避稅現象出現,從而最終達到使志愿者的付出得到回報,并在更大程度上調動其提供服務的積極性的目標,使慈善服務的提供者與享受者步入良性循環的體系之中。
運用傳統的方式為殘疾人提供慈善服務總會受到許多條件的制約,并輕易受到多因素的影響,最終因資源的可及性差,造成資源分配不均,這對于殘疾人來說十分不公平,并引起部分殘疾人的不滿,一部分殘疾人因地理優勢能夠享受到更多種類的慈善服務,而居于偏遠地區的殘疾人便無法享受到更多服務,或因獲取殘疾人的需求不及時,未能夠在合適的時間為殘疾人提供捐贈或服務,進而降低慈善行為的有效性,因此在新時期可將慈善與互聯網相結合,通過線上線下相配套的設備更好的為殘疾人提供慈善服務,如康復訓練、就業培訓、心理輔導等需求,殘疾人不需要到指定地點參加相關講座,只需通過線上觀看相關視頻便可以得到正規的指導與教學,并且殘疾人也可通過線上隨時與慈善組織進行溝通,隨時傳遞自己的需求,并得到滿足。此外,通過網絡慈善這一途徑,慈善機構可以籌集到更多的善款,在擴大籌集資金渠道的同時,增大可幫助殘疾人的覆蓋面,具備更多的資金支持,可以幫助到更多殘疾人安穩生活。
一整套嚴格、正規、高效的監督與管理制度是一個體系良性運轉的基礎,殘疾人慈善事業的順利發展必然需要有效的監管體系來支撐。目前來看,加強殘疾人慈善事業的監督與管理應聚焦于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強化慈善事業信息的公開透明程度,以避免一些不當行為出現和濫用盜用現象發生,具體的實施可借鑒英美嚴格的監管制度與信息公開透明的方式,建立科學、高效的管理架構和內容,對所進行的慈善捐贈或服務進行定期的追蹤管理,并成立反饋機制,不僅擁有完善的自我管理機制,而且還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另一方面是強化管理人員與服務人員的專業化程度,通過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明確規定出一些管理崗位的專業要求,能夠按崗位職責決定所用人員,力求確保慈善行為能夠最為有效,避免造成浪費時間、精力與資源,也可以通過建立科學的培訓體系,按殘疾人實際的服務需求對服務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以保證殘疾人獲得更符合自身實際需求的慈善服務。4
為了保障殘疾群體能夠享受到幸福生活,當下保證殘疾人慈善事業可持續地發展尤為重要,甚至成為了全社會共同的工作任務。具體的工作應圍繞當前殘疾人慈善事業所面臨的發展困境展開,并以改善殘疾人的生活水平、提升其生活幸福感為主要目標,在完善殘疾人慈善事業發展體系的同時,經過不斷的嘗試,最終探索出能夠適應當前時代特點的新型發展模式,以實現全體社會成員能夠共享發展成果與美好生活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