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軍地
(中共重慶市榮昌區委黨校,重慶 402460)
十九大的召開再一次確定了政治建設在黨的發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會議勾勒了黨建工作的總體要求,“要全面推進黨的政治、組織、作風、思想、紀律五大建設,并將制度建設貫穿始終”[1]。2019年年初,相關部門專門印發意見,該意見從制度上保證了黨在政治建設上“信仰要堅定、領導要強化、生態環境要改善、能力要提高”的最終目的,做出了“實現全黨團結統一、行動一致”[2]的要求。從黨的十九大到意見的出臺,凸顯了政治建設的重要地位。意見還對黨的政治建設進行內涵劃定,并進行了安排和部署,從理論及實踐層面入手,對于保障黨的根本性建設,把握黨建工作的方向和效果,確保“四個偉大”能夠真正實現具有巨大的政治層面的意義。本文圍繞黨的政治建設這一中心,以時間線為主軸,重點研究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政治建設發展歷程,以期發現和把握黨建工作特別是黨的政治建設的規律。
這一時期黨的領導核心為鄧小平。改革開放后,鄧小平總結出開放成功的經驗就是“談政治+全面改革+科技現代化”。鄧小平曾經多次提出“到什么時候都得講政治”,這是鄧小平黨建思想的核心。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四項基本原則的堅持。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反復強調四個現代化全面實現的首要前提就是“四項基本原則”,如何保證中國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不偏移,就是要講政治,講思想,思想政治一定要正確。在中國想要能夠把“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這些夢想成真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3]。這四項原則一個都不能缺少,任何一方的動搖都會影響到實現現代化事業的進程。因此,四項基本原則是從政治層面出發,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是對黨組織內部政治活動要進行嚴格規范。鄧小平領導制定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專門用來規范黨的內部政治生活。該準則的核心是堅持集體領導,維護黨的統一,嚴格遵守黨內紀律以及勤學苦練以保證又紅又專。換言之,中國共產黨必須為了四個現代化而堅持奮斗,做好先鋒模范,在保證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同時確保掌握該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術[4]。鄧小平認為,又紅又專可解釋為保證無產階級世界觀,同時也能夠確保掌握該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術,他同時就二者的辯證關系做了說明,就是紅是第一位的,“專”建立在“紅”基礎上的,離開了“紅”是不行的,必須統一起來。由此可見,鄧小平始終是將黨的政治性擺在第一位的。
三是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視。在1980年底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鄧小平首次就當代社會主義發展中有關精神文明的問題給出了定義并作出了解釋,那就是一個國家想要建設社會主義,不僅僅對物質文明有著迫切的需要,對精神文明也有著高度需求[5]。他進而明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在解釋普通意義上的教育、科學、文化的基礎上,還突出了建設共產主義需要的信念、理念和原則,不僅如此,還重點提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等概念。自此,兩個文明建設被提到議事日程,“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必須硬”的思想也孕育而生。
四是對黨的堅強領導核心的塑造。1989年過后,鄧小平就黨領導核心相關問題進行了闡述,指出在遵義會議以前的黨中央是很不成熟很不健全的,陳獨秀、向忠發和王明等人主觀上沒有能力客觀上也沒有可能在黨內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領導集體。只有到遵義會議之后,第一個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才逐步開始形成[6]。“對于任何一個領導集體而言,核心是最重要的存在,一個領導集體要是缺少了核心那就是一個搖搖欲墜的集體,根本靠不住。”[7]鄧小平從現實意義出發,結合黨的發展歷史,對黨的領導核心的作用給予了高度的肯定,為之后黨的整治建設明確了基調。
但是,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黨建工作首次提出了黨的制度建設,對黨的政治建設卻只字未提,淡出了黨建體系。這一階段的黨建工作,考慮到特殊時期的影響,貫徹穩定方針,提出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設的實踐路徑,并要求“新時期”條件下,在確保黨的基本路線以后,才能進行黨內方方面面的工作。黨要在自身建設上下功夫,完成對自身的深度改革,只有這樣才能跟進改革開放的步伐。黨在進行關于組織方面、思想方面以及作風方面的建設時,要將整個指導思想都表現出來[8]。這也為今后黨建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方面建設的工作提供了機制上的保障,更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和經驗的積累。
江澤民是這一時期的領導核心。江澤民首次對新時期內黨的政治建設賦予了新內容和新方向,他所強調的 “領導干部一定要講政治”,也是首次明確了在新時期要大力發展和培養國內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大政治家這一目標[9]。這一目標得以實現的具體措施就是在縣級或以上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中開展了為期兩年多的“三講”活動。
1998 年底到 2000 年的“三講”活動,是全黨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一次重要的實踐探索。江澤民多次強調,“講政治,對共產黨人來說任何時候都要堅持”[10]。他闡明了經濟建設與政治站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確當代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最根本保障就是要講政治。所謂講政治,也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11],我國的現代化與市場經濟具有的政治屬性,都應是屬于社會主義范疇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離不開政治,也沒有一個國家的政治能離開經濟,一個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缺少政治保證作為基礎,這個國家是絕對發展不了的”[12]。
黨的十四大對黨的政治建設有所提及,表明了黨的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占據的地位正在逐漸恢復。十四大報告指出,在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所肩負的使命和所處的現狀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在黨進行各個方面的建設過程中有很多問題出現,例如在政治、建設、組織和作風等等方面的建設之中。[13]這標志著黨的政治建設重新納入黨建體系。但到了黨的十五大,黨的政治建設又被隱去,黨建體系明確為思想、組織、作風三個方面,并重點強調了拒腐防變能力。可以看出,在這一時期,黨的政治建設沒有單獨地完全地列入黨建體系,仍屬于實踐探索階段。
這一時期黨的領導核心為胡錦濤。胡錦濤特別重視反腐倡廉建設,這對執政黨的自身建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從2005年1月起至2006年6月期間的全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則是全面推動反腐倡廉教育的現實實踐。
這是基于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嚴峻形勢而作出的重大部署,堅持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對黨的政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胡錦濤在有關講話中明確了該活動的重要意義和主要內容、基本要求等,特別側重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強調民主集中制是組織和領導等相關制度的基礎,對各項制度起到最根本的作用;二是明確個人與組織的關系,要求黨員干部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從自己做起,起到模范到頭作用,堅決維護黨紀,主動接受監督[14];三是明確保持先進性的重要意義,這里提到了黨的政治紀律,也即是一個堅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兩個堅決—堅決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和堅決擁護中央的領導。
在十六大報告中仍舊沒有將黨在政治建設的相關內容單獨列出來,而是提出了黨的建設工作新的總體布局即含括組織、作風、思想以及制度建設的新體系。在十七大中,這四大建設進一步得到補充,明確了了在思想建設層面要加大培養具有堅定信念的黨員和干部,在組織建設層面全力打造高素質黨員隊伍和領導隊伍,在作風建設層面要保持黨和群眾之間的聯系,在制度建設層面要完善現存的民主集中制。由此可見,在這一階段黨充分認識到其先進的重要性與目的性的有機統一,而反腐倡廉就是最新提出的建設層面,這一建設的重點就在于加強懲治力度,建立強而有力的預防腐敗的機制。新建設的提出,完善了黨建體系,確立了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成為黨建新的總體思路。
十八大后,習近平成為了全黨全國的領導核心。“四個全面”的重大部署穩步推進,其中一個就是要全面從嚴治黨。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使黨的紀律嚴明,必須將第一的位置留給政治紀律,這是有關黨的政治建設議題時隔近十年后再次被明確提出。習總書記強調,黨的政治紀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紀律,只有嚴格遵守政治紀律,黨的團結與統一才能得以根本性保證[15]。
在這一時期召開的黨的十八大,繼續沿用了十七大的主要黨建工作體系和框架布局,即 “五大建設”布局,而十九大的召開,則開啟了黨建的新時代。黨的十九大明確了黨建中政治建設的統領地位,制度建設的連續性,以及反腐的堅決性,從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五大層面全面推進新時代背景下黨的建設工作。“政治建設”在十九大報告中被提到過八次,這就充分說明了新時代下黨的政治建設在黨建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無論在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時期,我黨始終旗幟鮮明講政治,雖然具體措施、內涵外延有所不同,但對于政治建設的重視程度都是一以貫之的。時下改革開放正向深水區推進,黨的政治建設也必將進一步深入發展,中國共產黨也將繼續保持自我建設的高度自覺性,鑄造一個立場堅定、本領過硬的執政黨,帶領全國人民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的目標而不斷開拓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