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輝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崔莊中學,河北 保定 072550)
隨著新課改政策的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本教育”逐漸取代傳統的“師本教育”,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倡導學生個性化發展,積極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這樣,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學生能獨立思考和學習并完成自身對初中語文知識的基本架構,促進師生積極互動,打造出一個師生交互、合作交流的生本課堂。
灌輸式的知識傳授模式并不適合初中語文的高效學習,生本課堂營造了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揮和思維的拓展,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相互尊重的課堂上,師生可以自由而且快樂地學習和交流,利用一個個契機創造出一個師生交互的自由空間,充分展示初中語文的課堂魅力。
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學業參差不齊、興趣愛好有別、個性多元化,因此,不能僅僅通過教師自己主觀判斷學生的優劣性。事實上,正因為這種差異性,課堂教學才變得活潑生動。教育的目的就是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而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學生。新課改下的“生本課堂,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在語文學習中被充分利用,尤其在語文朗讀方面體現出個性化的朗讀方式。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方式加以引導和幫助,不隨意打斷和糾正學生的朗讀,要耐心地讓學生自主評議。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做到從普通話朗讀到流暢的誦讀,最后升華到注入情感的朗讀,鼓勵并引導其進行個性化朗讀。
與以往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不同,“生本”理念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師走下了“知識的神壇”,教學摒棄了以往學生跟著老師的思維和節奏去思考學習的方式,建構了“以生為本”的自主學習模式,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發散性思維。因此,教師要以啟發和引導為手段,增強學生的自主能力,鼓勵學生進行思維擴散,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思維和學習習慣,用問題置疑或情境創設為線索,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去拓展探究,讓學生主動參與進這個自由度高、自主性強的“生本課堂”中去。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初中語文課文《背影》一課時,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背影》一文是通過對父親背影的刻畫,表現父愛的細膩和深沉,進而讓他們體驗偉大的父愛之情。在感受到偉大的父愛之情時,教師向學生質疑:《背影》一文旨在表達父愛的細膩和深沉,為什么要描述作者朱自清的家庭背景呢?這部分是否與文章主旨不符?能否刪掉呢?用這樣的設置疑問,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果不其然,問題一出,學生頓生疑惑,陷入到思考中。用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學會用多個方面去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一種多維思考模式使學生在疑問和思考的同時,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又如,教師在講解《貝殼》一文時,引導學生去尋找自己最中意的句子,讓他們獨立去探索文章的美、感受語文的魅力。如有的學生覺得貝殼是堅忍不拔的,有的學生慨嘆生命的流華與短暫,還有的學生感嘆平凡的偉大,如此種種,他們都對文章所傳達的主題有著自己的理解,無所謂對錯。這時,作為教師,不需要對此進行逐一評判甚至指責錯誤,只要給予學生贊賞和鼓勵,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獨立擁有自己對課文理解和思考即可。
生本課堂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應該多注重對教材的二次開發,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科學處理和加工,通過構筑一個自由交互的學習平臺來實現學生心理上的認知突破,讓學生自主探究,打破思維的定式。例如,教師在給學生們講解初中《孔乙己》一課時,根據初中生追求趣味性、活潑好動的特點設計了一個表演的平臺。這樣,學生們可根據自己對課文中人物和情節的理解展開相互交流合作,把課文改編為劇本并扮演其中的典型角色。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能增強他們對情節的代入感,從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的人物形象。這種具有代表性的課文中的人物是特定的時代背景、社會氛圍下的產物,當學生將自己代入到情節里時,他們能更加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內心情感以及作者塑造這樣一些人物形象所傳達的思想感情。通過建立這樣一些自由交互的學習平臺,能夠寓教于樂,在良好的氛圍里完成對初中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
“以生為本”教育理念下打造的生本課堂能夠突破傳統課堂教育的局限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創新能力。教師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創造動態的課堂,開發學生的潛力,進而使學生不斷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