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培
(河北省衡水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衡水 053000)
法律是中職生必須接受的課程之一,但在中職教育中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甚至有一些教師把法律課堂上成了形勢教育。其實中職法律課對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健全學生的人格起著重要作用。中職法律課既要教給學生一定的知識技能,又要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新形勢下中職法律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是廣大教師急需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當前中職法律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入手,探討新形勢下提高中職法律課堂教學效果的途徑。
教師要想發揮出案例教學法的作用,需要保證所選案例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是學生所熟悉的內容,尤其是要注意和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密切聯系,確保案例的時代性、針對性、開發性及真實性[1]。例如:民法的基本原則為“誠實信用原則”,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出發,結合學生實際開展教學活動,并引出下面的案例:“甲在商場購買了一件1500元的衣服,但是回家發現衣服上有一個小洞,其馬上到商場處要求退貨。你們試著站在民法理論的角度,分析商場違反了哪些原則?甲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個案例是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小學生也比較熟悉,于是都認真思考并回答問題,在運用法學知識的過程中達到了鞏固學習成果的目的。可見教師應該精選案例,這關系著最終的教學成果,只有案例選擇恰當合理,才能提升中職法律教學效果。
差別化教學方式的主要內容就是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有著不一樣的能力和基礎,教師要發掘學生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培養。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比如膽子小的,不愛出風頭的,比較內向的學生應當多關心和鼓勵他們,了解他們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課上多讓他們發言,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對于比較活潑的學生,要注重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要重點為他們講解法律的一些基礎概念和知識。針對不同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每個學生都學到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
在我國,無論是中央電視臺還是地方臺,都有很多優秀的法治節目,如《今日說法》《法治中國》等,這些節目都極具法治教育價值和可傳播性。鑒于學生社會經歷和經驗不足、法律意識淡薄和法律知識不足等情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在課間休息、上課時給學生滲透播放一些精選的法治節目;也可以多選用一些法治視頻資料,作為某一法律知識點的講解素材。當然,教師也可以向班主任推介一些好的法治節目,讓班主任用來教育引導學生。
通過有針對性的法律教學,讓學生掌握需要的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教學的有效性。針對學生在校學習的不同時段和對法律的需求開展專題教學,對剛入學的學生進行基本法的學習,如《未成年人保護法》《刑法》等學習。對即將畢業的學生進行創業和就業方面的法律學習,如《經濟合同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等學習。在教學形式上,主要以開展專題講座、主題班會以及法律知識競賽等方式進行。比如,在學生鄰近畢業時,邀請市勞動保障部門的法規處的專家為學生系統講解《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讓學生系統學習就業后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設立模擬法庭,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讓學生扮演“原告”、“被告”、“律師”、“法官”,“證人”等角色,整理案件材料,經歷分析實事情況、找出有關的法律文書、尋找適用的法律規范、形成自己的辯護或代理意見、書寫有關的法律文書、出庭辯護等全部環節,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了解和體驗學習過程中接觸的各種名詞和法律知識及法律程序,由靜態的灌輸式的教學變成動態的接受式的教學,讓學生去思考,去準備,由理論分析進而投入到評判審理的實踐之中。
“法律基礎知識”是中職學校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必須要學習的一門課程。在社會分工日益精細的今天每個人所要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中職學校學生由于其文化水平沒有大學生高可想而知不能像高校那樣系統的學習法律專業知識。在中職院校的法律教學中,如何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是擺在每個中職法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和改進,而且要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法律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學會用法律思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豐富的法律實踐活動中和精彩的法律課堂教學中,了解法律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熱愛法律課程的學習。總之,中職院校的法律教師要多制造學生參與教學實踐的機會,多進行法律教學的創新,使學生的法律思維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