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立群
(廣東省廣州市嶺南畫派紀念中學,廣東 廣州 510000)
在高中音樂課程的課時安排當中,將36個學時用在了音樂鑒賞課程中,由此看來,音樂教育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音樂課程的屬性和教育理念也更加完善,所以音樂教師要重視培養高中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讓學生們的審美能力不斷提高。下面本人將與各位音樂教師一同探討在音樂鑒賞教學當中滲透審美教育的教學策略。
高中生的心智相對其他教育階段的學生們更加成熟,在理解知識的時候能夠從自己以往的學習當中找尋經驗,不斷挖掘事情的本質,所以在音樂鑒賞知識當中融入一些理論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掌握音樂知識,感受音樂學科的魅力,比如,音樂教師可以將發展史方面的知識展示給學生們,讓學生們了解音樂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將不同的音樂形式進行對比,增強學習的趣味性,這些理論內容都是從普遍的音樂現象當中升華出來的,所以在欣賞作品的時候也要從音樂中來,到音樂中去,不能夠脫離音樂作品進行教學。比如,當學生們學習《音樂能夠告訴我們什么》這節內容的時候,音樂教師要為學生們解釋音樂的實質以及藝術方面的內容,所以教師要融入一些音樂作品進行輔助教學,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們了解對音樂進行審美和學習的意義,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對音樂進行判斷是要在初步接觸音樂作品之后分析作品的曲目類別、風格以及其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們能夠區分作品之間的差別,豐富音樂鑒賞的語言,能夠根據學習過的音樂知識,運用專業的音樂術語進行表達。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學生們對音樂美感的判斷能力,將音樂理論知識巧妙地融入到課堂教學環節當中,同時,音樂教師還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們的實際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們提高審美能力。音樂教師要從學生們感興趣的內容出發,帶領學生們分析音樂作品,讓學生們能夠對流行的國內外音樂作品更加熟悉,在音樂教育的熏陶下,學生們對音樂作品的判斷逐漸敏感,從而增強學生們的音樂輸出能力,提高高中生的音樂素養。
對音樂進行評價能夠讓學生們鞏固音樂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表現內容,客觀地表達音樂的特色屬性,這種審美行為是檢驗學生音樂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有效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們對音樂美的評價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當學生們學習《巴赫》《貝多芬》這些章節的時候,音樂教師可以為學生們播放他們的代表作品,讓學生們感受到音樂家所呈現出來的作品之間的區別,曲風的不同給人的感受也不同,將這些感覺形成語言表達出來是學生評價能力的體現,音樂教師要鼓勵學生們表達出創新型的內容,讓學生們逐漸形成自己的評價思路和語言。
音樂美的理解能力需要學生們具備音樂理論知識以及生活閱歷的基礎上才能夠對音樂作品有成熟的認識,從感性地認識音樂美感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高度,學生們要理解音樂的美感,才能夠表達出其中的韻味,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師要重視提高學生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們對音樂作品進行客觀的分析。比如,當學生們學習文人情致這方面知識的時候,教師要為學生們播放《陽關三疊》和《流水》等曲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能夠感受到我國古典音樂、傳統樂器的魅力,還能夠感受到文人的情致,了解古代人對音樂的態度。
音樂作品與音樂文化是緊密聯系的,在音樂鑒賞活動中,音樂教師要注重聽覺藝術的音樂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音樂知識、感受音樂魅力,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專業素養,掌握音樂教材中的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保持學生們對欣賞音樂的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師要采用對比分析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們對音樂作品的敏感程度,讓學生們能夠通過細節駕馭教材中的音樂作品,領悟到音樂的美感。
總而言之,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上,音樂教師要不斷研究審美教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受到藝術的熏陶,對音樂知識產生充足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們形成清晰的音樂體系結構,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通過欣賞音樂作品促進學生在藝術審美領域的發展,讓學生們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感,從而提高學生們的音樂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