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恩
(河北省衡水市衛生學校,河北 衡水 053000)
如今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尤其是獨生子女自私自利、重索取輕付出的心理問題十分突出。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中職生感恩教育的現狀更是讓人擔憂。中職學校需要加強感恩教育,只有擁有了感恩的心,學生未來的職業道路才能越走越寬。
1.以自我為中心,感恩意識淡漠。當下為數眾多的中職學生從小就是生活在多位家長的關懷和溺愛下,他們從小生活的環境都比較優越,大多又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比較強烈。他們寧愿花大把的時間沉迷于社交網絡,卻不關心父母的辛酸苦楚,認為父母就應該養育自己,就應該滿足自己的吃穿住行。在學校中,他們不是尊重師長、愛護同學,而是追求自我的簡單快樂,不關心自己的學業、未來,認為周圍的人都該圍著自己轉。這些學生把自己置于一個高傲的位置,將自我主觀感受放在第一位,很少去關心幫助身邊的人,對一切都表現出漠不關心。2.缺乏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意識,缺乏感恩意識的學生不可能在精神人格中形成清晰的集體精神,對于集體不會存在一個清晰的概念,甚至認為集體是限制自我發展的阻礙。沒有集體榮譽感就不會為了集體共同的目標去奮斗,更不會為了維護集體的利益而放棄甚至是損害自己的個人利益。這集中表現出一種極端的利己主義。責任感在這些學生中形同虛設,甚至認為那些懷有責任意識的同學是傻瓜。
當前,感恩意識的缺失非常普遍。現代社會已經成為“獨生子女時代”,“四位老人、兩位父母和一個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會的主導,對獨生子女的嬌慣和溺愛,滋長了孩子們的自我意識,一切活動都以自己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學校則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該怎么樣”,不知“該我怎樣”;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師敬長,關愛他人。現代教育強調讓孩子們“張揚個性,自主成長”,但這絕不是讓孩子們自覺成長,過于強調個性的凸顯而忘本,容易使孩子們失去起碼的道德準則和歷史責任感,為所欲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費時,早已經忘卻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當然,他們記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卻記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們知道麥當勞、肯德基價格卻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這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來說,是多么的危險,多么悲哀,難道還能夠說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嗎?
首先創建職業的教育環境和實施環境。培養企業所需的員工,不僅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過硬的職業道德和奉獻精神,沒有專長的人才是次品,不懂得感恩的學生是危險品。因此,中職感恩教育應緊緊圍繞培養“職業人”這一主線。學校與企業相結合,職業教育必須引進企業文化開展學生感恩教育,要讓學生熟悉企業,要把那些職業能手請進校園,現身說法,培養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形成良好的職業感恩氛圍。把學生在校的一日行為和在校三年的行為規范化,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底色。培養方式可分為集中式與分散式,集中訓練形式至少有拓展訓練與成長訓練等,其內容可為:激發潛能、挑戰自我、學會溝通、融入團隊、自我保護、吃苦耐勞、抗擊挫折、逆境求生、頑強自立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訓練,逐漸促進學生職業感恩和專業紀律的養成。讓學生在任何時候都守住自己的感恩底線,同時,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同伴影響作用,形成一個富有感恩影響力的德育“場”。其次突出職業特色和專業特色。職業教育的定位,是“以就業為導向”。職業教育培養學生,
是根據市場需求和崗位需求進行的,只有以高尚的職業道德、強烈的職業意識為統率,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具有在崗位上發揮才能的思想基礎和職業基礎。離開職業特色,中職感恩教育就會失去立足點。在職業教育中,不同的專業有著不同的職業特征、職業紀律和職業行為。如:護理專業與中醫專業就有不同的職業要求。因此,中職感恩教育要強調專業特色。職業教育強調特色是質量的標志,質量特色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學生的職業道德特色和行為規范特色。如若忽視,培養出來的學生就難以就業,就難過用人企業檢驗關,就缺乏競爭力。感恩是中國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品質。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感恩教育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重要基礎。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會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回報社會,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還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因此,我們要意識到中職學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它作為社會榮辱觀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感恩報德”為榮,以“忘恩負義”為恥,努力營造一種全民知恩圖報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總之,我們要教育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知道回報不光是物質的,還包括感情世界的回報。回報從學會感謝做起,說一句感謝的話,打一個感謝的電話,用一句禮貌用語表達謝意等。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樹成長的養料。落實到學生的具體生活可以是對父母的點滴體貼,對師長、同學、朋友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等。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創設一個和諧的校園環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