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邢立
(安陽市北門西小學,河南 安陽 455000)
網絡環境下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應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應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以教育信息化為手段,全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從小抓起。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教育一一財富蘊藏其中》指出:“面向未來社會的發展,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這是完整意義上的學習。今后學生學習將更注重自主的學習方式,學校應該給予學生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具體表現在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特別是能夠敏感地捕捉信息并進行有效地分析、判斷、整理、歸納、評估、加工、傳遞和創新的信息能力。其次,由于其特定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能“全權”下放,完全“袖手旁觀”,而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逐步培養,不能把成人的自主學習培養模式照搬過來。基于以上兩點,我們探索了基于網絡環境的針對小學生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和學習的自主學習模式。
在傳統的教學中,群體活動開展較少,而在網絡環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開豐富多彩的群體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群體活動能力以及競爭和合作能力。學生之間可以不用直接而對,而是教師通過網絡把分散在課堂中的學生鏈接成小組性的學習團體。他們利用網絡來傳遞聲音、文本、圖像等各種符號,以此達到在有限的時間里同步傳遞信息,加強互相交流的日的。這對于克服學生操作的自我中心性,促進學生的個體社會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可以調用教學資源庫中的各種素材,如文本、動畫、視頻、圖片等,以鞏固學習的內容,解決學習的疑惑,了解不同的觀點,掌握不同的方法。根據需要,教師也可以自己設計、制作課件,發到服務器終端共享以實施對學生面廣量大的指導。由于主體的學習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時的反饋肯定,從而增強了學生完成任務的信心,有利于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更由于這種學習模式重視認知過程的學生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于創造型人才的培養。而對學習能力較弱一些的學生來講,既能免除公眾之下怕出錯的心理障礙,又能在自己選擇的練習中建立自信心,哪怕是小小的成績,也能使他們達成滿意的自我提高。
個別化自主學習是網絡環境下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最能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其特點是: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可以按照適合自己的特點選擇學習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的進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選擇學習內容的深度。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背景知識、學習習慣和能力、認知風格都有很大的差異,而在傳統的講授式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存在著無暇顧及學生接受能力存在差異的現象,往往按照“一刀切”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很難“讓胃口小的吃飽,胃口大的吃好”,效果不盡人意。隨著校園網的進一步普及,計算機的交互性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希望。我市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要求學校在校園網、多媒體電化教室、多功能電子網絡教室以及相應的制度建設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當學生不滿足于教師的課堂教學現狀時,當教師應付不了學生大量的、集中的、同時的又是個別的學習需求時,當學生對課程以外的自然與社會、科技與生活產生了更多興趣與關注時,當學校管理制度的變革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時,學校應該提供必要的條件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來選擇運用信息技術滿足自身學習需求。
針對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不能“全權”下放,”袖手旁觀”,照搬成人的學習模式,而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我們的具體做法是,給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和應達到的學習目標,并指導學生利用上網查詢、人機交互等方式,讓學生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完成任務。網絡環境中有著海量的信息,教師與學生擁有信息的機會是均等的,更多的時候,學生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師還要多。教師逐步失去了以往占有教學信息資源的優勢,不可能再依賴現成的教參把有限的知識和所謂的標準答案傳授給學生。教師的任務將轉變為如何引導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篩選、獲取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敏感地捕捉信息并進行有效地分析、判斷、整理、歸納、評估、加工、傳遞和創新的信息加工處理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將所學習的知識分解成若干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搜索引擎或相關的網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務。輸入關鍵詞通過搜索引擎檢索到的相關網頁資料可能會多達數百上千條,這是教參望塵莫及的。教師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教學,能沖破課本的束縛,在學生面前展開廣闊的學習空間,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