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愛英
(河南省安陽市東工路小學,河南 安陽 455000)
教育的不斷改革使得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日常行為安全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安全意識,掌握自救自護本領。下面談談我校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日常行為安全教育的教學策略。
我校實驗教師倡導對學生提前性質的安全教育,讓學生能夠在事故發生前就增強安全意識,學會如何防范風險,增強自我保護。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以培養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優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安全知識和安全教育因素,有機的滲透學生日常行為安全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只要深入挖掘,可以找到很多適合學生日常行為安全教育的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安全教育,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合適的“滲透”點進行滲入學生日常行為安全教育,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安全意識的熏陶和感染。如在教學生字“滅”時,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和講解“滅”的造字特點和字義,從而把生活中不同火險的防范、滅火方法、報警等知識順理成章地傳授給學生;又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抓住文中關于阿曼達等兒童被埋在跨塌教室的三角形空間里得以生還的描述,讓學生觀看地震前的征兆、地震發生時自救互救的文字、圖片、影視資料,從中學到防震知識、自救知識;再如學習《烏塔》時,讓學生討論獨自外出的利弊,在一次次的討論中明晰諸如外出時穿著應樸素,不外露錢財,不在偏僻處行走,不上陌生人的車,不接受陌生人的同行邀請,遵守交通規則,主動避讓車輛等外出安全常識。
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更好地掌握安全知識,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寫作來鞏固學生對日常行為安全的認識。在教完有關安全的課文之后,可以讓學生寫關于安全的話題,將自我感受進行表達,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其發散思維。如《貓》的課后習作訓練中,教師要求學生在社區調查貓犬咬傷事件,并結合課文內容寫出讀后感。學生興趣高漲,不僅完成了習作內容,而且認識到了飼養寵物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咬傷后應及時注射疫苗的安全常識。小學生視野范圍較狹小,教師可以通過舉例、示范進行寫作前指導,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事例來描述自己對安全的見解和感受,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安全知識,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近年來校園欺凌傷害事件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大多是孩子存在心理陰影造成的。因此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其樹立正確價值觀,減少校園安全隱患是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務。如《落花生》學完后,我特意把班級中愛惹是生非的幾個學生集中在一起,給他們談心并讓他們展開討論:怎樣才能成為有用的人?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預防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再如《觸摸春天》課后,班會上讓一個欺負班級殘疾同學和幾個愛追逐打鬧的學生用布蒙上眼睛繞教室一周,看能否順順利利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結果他們磕磕絆絆都沒有完成任務,參與游戲的幾個學生體驗到了殘疾同學的不易,懂得了追逐打鬧時如果出現意外,眼睛等身體部位受到傷害后的嚴重后果。諸如此類的班主任工作教育,會使懵懂的沒有安全意識的孩子提高認識,擁有健康的心理,減少校園安全事故的發生。
語文教學有著廣闊的外延,與生活緊密聯系。教師可以利用學科特點將教學形式延伸到課外,將語文實踐活動與安全教育相結合,將安全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多彩,吸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開展有價值的安全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將課堂學到的教育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親自體驗中深刻地感受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掌握日常行為安全常識,提高安全意識,提升自救自護能力。
閱讀課上,指導學生閱讀各種有關安全知識的書籍,積累安全知識,收集安全故事;班隊會上,組織學生開展安全知識競賽活動、安全知識手抄報評比活動、安全常識辯論會等豐富安全教育主題活動;課后作業,鼓勵學生創編涵蓋安全教育的歌曲、兒歌、快板、課本劇,繪畫安全標識圖,并進行展示;家校聯合,發動家長和子女共學安全常識,共防安全隱患;定期開展消防、防震、防摔、防撞等演練,讓學生增強安全防范意識,提高自救自護能力;老師結合教材內容,邀請校內外安全輔導員給孩子講解交通安全、防火、防盜等知識……這些課外實踐活動既把安全教育寓教于樂,又豐富了安全教育文化。活動中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在過程中達到了思想重視安全,行動防范危險的教育目的。
總之,語文學科中蘊含安全教育的內容廣泛、方式多樣,教師應適時地、針對性地挑選可與學生安全教育相結合的語篇,并善于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的在閱讀教學、語文課外實踐活動中、課外閱讀、寫作訓練中以及課堂教學中插入案例等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滲透日常行為安全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安全教育的意義,樹立和強化安全意識,尊重和珍愛生命,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識和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的自救自護能力,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