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林
(興仁市融媒體中心(興仁市廣播電視臺),貴州 黔西南 562300)
融媒體模式和理念的特征就是有效整合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摒棄兩者缺點與不足的同時兼并兩者的優點,結合查漏補缺和揚長避短的方式促進新媒體獲得更好的發展。當前電視新聞媒體已經呈現出了融合化、直播華和傳播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而作為電視新聞傳媒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記者,其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也應該順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進行適當的優化和調整,這樣才能有利于電視新聞記者走出融媒體時代下的發展困境。
相比于傳統電視新聞業務模式,融媒體實現了徹底的顛覆,電視新聞業務要想讓融媒體發展的需求被充分滿足,就必須以嶄新的模式開展具體工作,即依附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平臺,優化電視新聞業務流程,替換掉傳統單一的新聞采編系統,采用以多媒體信息生產為主的服務系統。
電視新聞的特點之一就是及時性,這也是直播的最大優勢,即第一時間讓受眾接受到現場信息,這種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特有的優勢是新媒體無法比擬的。基于這一優勢,新聞直播可以獲得更多的受眾群體,為了開發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就要將新聞直播往常態化的方向發展。
現階段,傳媒的運作和發展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每一種傳媒形式都體現出了立體化和全面化的特征。新的傳媒形式和電視傳媒兩者之間體現出了一定的差異性,但它們也有共同的利益點。只有它們實現有機的融合,才能形成最新的電視傳播理念。
與發達國家的傳媒行業相比,我國傳媒行業的起步較晚,因此很多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傳媒集團在國際舞臺上并沒有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就國內情況而言,各個省市的媒體傳播速度還是很快的,一旦某個地區有重大事件發生,很快就能讓全國人民都收到相關信息和報道。這種情況在國外,因為不是每個地方都有駐地記者,所以在地方新聞報道的時效方面就會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性,這對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記者而言就受到了信息共享的限制[1]。針對我國媒體在國外傳媒行業中影響力相對薄弱的情況,可結合適當增加國外駐地記者以及和有關媒體記者建立合作關系的方式,打通信息資源的共享渠道,進一步拓寬新聞素材的收集渠道,及時給國內觀眾提供更多國外咨詢。此外,盡管我國國內媒體實力不弱,但地區之間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相比而言東部較西部更發達,這是國內信息共享渠道的受阻問題。
盡管從融合媒體角度看整個媒體的基本結構已形成,但始終處于構建初始的發展階段,沒有實現深度性融合。當前階段下的電視新聞記者要想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實現自我提升就必須盡可能的拓展新聞思維模式,否則將會在一定程度上給電視新聞的發展造成形成阻礙。由于長時間的受到根深蒂固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所以難以在短時間內基于傳統發展模式做出創新改革之舉,尤其是在我國全面推行融合媒體的過程中,很多媒體工作者的傳統思維給發展模式的創新造成了限制,同時還給健全電視媒體管理機制帶來了消極影響。因此,從事于傳媒行業內的電視媒體記者要立足與自身,對管理機制以及在以往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發揮出記者本身的主體性特征。
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在傳媒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轉變成了全媒體的服務者。電視臺媒體不再是記者唯一的工作平臺,現在還包括了網絡、廣播等大眾媒體平臺,因此新的形式對電視新聞記者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提升采集圖文、影音等素材能力以外,還要注重對電視新聞媒體記者進行融媒體意識的培養。大部分電視新聞記者在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影響下,并沒有深刻的理解到融媒體的優勢和重要性,所以不夠重視融媒體,在實際工作中缺乏融合意識,整個新聞作品的采制還是局限于傳統新聞生產流程中,用“我說你聽”的慣性思維為受眾提供新聞資訊,沒有融合受眾需求的客戶意識[2]。傳統媒體將信息接受方的大眾認定為傳播對象,所以在信息咨詢傳播過程中經常出現信息不對稱、地位不平等的問題,在本位意識下開展宣傳工作,以點對面的形式傳播咨詢。除此以外,電視新聞記者在工作中不僅缺乏融媒體意識,就記者這個職業的服務意識也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提供服務的基礎上還要力求為廣大受眾提供暖心的服務與體驗。
電視新聞的傳播信息與內容要想起到推動社會發展的目的,就必須符合政治運作需要。在這個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背景下,新聞媒體就好比是政府宣傳的工具,遵從人民的意愿是進行新聞報道工作的重要原則,同時還要保證不違反法律規章制度里的條款。電視新聞記者在大力推行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一定要做好自我心態管理工作,擺正位置,在正式外界環境和信息變化對傳統媒體造成的影響情況下,調整自己的心態,勇敢面對環境變化的壓力與形勢發展帶來的挑戰。在充分體現電視新聞記者的特征與優勢的過程中,以客觀的心跳和良好的精神風貌,分析并總結各種網絡新媒體對傳統電視媒體造成的沖擊,在全面發現新媒體特色與優勢的情況下將其進行融合發展,不斷完善自我[3]。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不可盲目的進行融合滲透,要在保留自身特色的情況下進行適度融合。最好的做法就是基于電視新聞媒體當前發展需求考慮,同時結合未來的發展規劃選擇性的融合新媒體發展特色。
從某種角度而言,電視新聞記者也有一種工作效能感,具體表現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實現了工作效率的提升,由此產生的強烈成就感,這也是從精神層面出發新聞記者對自己的肯定,從而用更加積極的心態處理今后的新聞工作,這是一種激勵作用的良性循環。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從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方面實現自我提升,基于工作效能感讓自身對新聞傳媒事業建立熱愛之情。只有當一個人真正熱愛所做職業時,才能從主觀能動性出發,用無限的動力去勇敢迎接未知的挑戰,不會在遇到困難是選擇退縮。每個電視新聞記者都要將職業能力的提升作為終身學習功課,不斷提高自身也水評才能更好地立足于業內,獲得職業歸屬感和認同感。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很快,而且高科技同樣也進人了我們的新媒體行業。所以,新聞記者掌握好新媒體設備的運用手法極為關鍵和必要。
電視新聞記者要用最真實的一面實現融媒體時代下工作創新,即回歸到記者這個角色中國。記者是具有很強責任意識的時代發言人,其身上擔負這很重的社會責任,是廣大社會人民群眾心聲的發言者,負責將底層老百姓的心聲傳達給高層領導。只有這樣,電視新聞記者才能得到人們的肯定和社會的認同[4]。當前媒體環境具有很高的復雜性,有些電視新聞記者受到金錢物質的驅使,作出了一些超出職業道德范圍和標準的行為。當融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記者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就必須保持自我本心,面對新形勢下的困難與挑戰要無畏,面對新形勢的誘惑也要做到不忘初心。規范自身職業行為,用滿意的工作成果來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不愧于當一名人民當家做主的時代發言人。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已經踏入了全媒體融合發展時代,對于電視新聞記者而言,這既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和挑戰,也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每一位電視新聞記者都要充分正確的認識新形勢,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積累提升自我能力、調整工作理念和心態,通過自身文化修養的提升為廣大受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新聞資訊和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