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芳 劉麗菊
(清水縣自然資源局,甘肅 清水 741400)
從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深遠影響及歷史性變化回顧看,我國林業的發展歷程,既是一個森林資源經受破壞、恢復和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以木材、林產品生產為中心的林業建設指導思想逐步向林業生態建設轉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對林業地位、作用、性質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尤其從二十世紀末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并開始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與此同時,社會對林業的需求也發生著根本性的改變,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林業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首要需求;同時逐步發展為提供林產品,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文化遺產,發展森林文化等多樣化需求,并呈現為數量增長和質量提升的雙重要求。
1.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資金投入欠缺。目前我縣森林資源總量不足、且分布不均的情況非常突出,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森林覆蓋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這就導致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過低,而且極度不平衡,與生態改善的要求差距很大。同時,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面廣任務繁重,而國家投資總量嚴重不足,資金缺口較大,生態建設整體進展緩慢,生態治理的規模受限,導致局部治理,但總體惡化的趨勢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2.生態環境長效治理意識淡薄“邊治理、邊破壞”現象嚴重。由于傳統思想的影響和長期以來人們對林業的認識存在嚴重偏差,造成了人們往往把林業只當作產業或一般的社會事業來看待,忽視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過度注重短期經濟效益,過度地采伐森林資源使我國本來就很少的森林越采越少,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包括一些政府部門對林業生態工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對工程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缺乏思想準備,沒能將林業生態建設的深遠意義貫徹到群眾中去,從而導致工程建設社會化程度低、進展慢,對建設成果保護不力等現象發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普遍存在。
3.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質量偏低。林業生態項目效益低下,一些地區短期內退耕面積過大、退耕速度過快帶來不少問題。由于良種生產供應不足,導致劣質種苗被栽種,進而使得補植任務過大,既加大了造林成本,又使造林質量不高。林業生態工程質量偏低,不能穩定地發揮預期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林業生態工程管理粗放
(1)林業生態工程規劃粗糙、可操作性差。各級規劃只有工程總體目標,沒有分解為各個環節,未確定各個環節的技術指標,沒有將規劃落實到地塊上,不能進行質量和進度的有效監督,為不同規劃的地域重疊和統計造林面積的數字失真提供了可能,造成了年年造林不見林的“植數造零”現象。
(2)經濟林發展缺乏整體規劃及數量調控。受經濟利益驅動,各地明顯存在盲目增加經濟林面積的傾向,政府沒有根據經濟林的最優適生區和供需平衡對其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和宏觀調控,因而出現了果品銷售難和群眾忍痛砍掉果樹的現象。
(3)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普遍存在責任不明現象。受地區部門利益驅動,存在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多頭管理、責任不明確的現象。如果國家不注意及時制止,這種趨勢會有可能增強,如很多縣區的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經費由非行業部門掌握,并牽頭組織農業、水利和林業部門共同實施項目。這樣以來,實際上為項目管理者和決策者,林業等行業部門的決策權卻受到削弱,對應的“責、權、利”關系弱化,極容易出現偏離自然規律和生態環境建設要求的所謂“首長工程”、“形象工程”等,造成林業生態工程投資利用方向錯誤和投資效益降低。
5.林業工程建設規劃和實施缺乏科學性。
(1)林業規劃和實施沒有把森林防火工作同步納入,導致多數林區火災發生的風險比較高。近年我國連續遭遇極端天氣,部分省區春季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部分地域時常出現異常高溫干旱天氣,森林火險等級持續偏高,防火形勢極為嚴峻。而95%的林區是片狀純林,未規劃專門的防火隔離帶,也未配置相應的防火樹種,一旦發生火災很難撲救。
(2)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任務愈加艱巨。
近年來,一些地區和部門不按科學的自然規律辦事,在樹種的選擇,苗木的調配上隨意性太強:用高污染樹種搞綠化、長途大調大運苗木、甚至從疫區調運苗木的現象時有發生,既定的植物檢疫、檢測、預報體系形同虛設。從而導致不少地方的林業有害生物發生及危害呈現總體加重態勢。而且一旦發生病蟲害,人為防治只能是杯水車薪,望災興嘆。
6.缺乏獨立的林業生態工程監理隊伍和監理機制。過去的造林工程實際上往往是由林業設計部門制定工程建設規劃,由林業行政部門組織工程然后由工程的實施或設計部門對工程進行驗收,因而缺乏獨立的工程監理隊伍和監測機制及標準。
1.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提高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要正確認識人類與環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樹立生態經濟思想。積極搞好宣傳、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全社會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加強林業建設方針、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工作。進一步提高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長期性與艱巨性的認識,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有步驟地實施。要改變林業的基本現狀,必須實行森林資源永續經營,要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優化森林群落結構,培育適生優質新品種,追求最佳綜合效益。
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對資金的監管。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項目的主體是國家,國家要調整財政政策,增加對林業生態工程的投資力度,要把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投資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并予以優先安排。動員社會力量,廣開渠道,建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基金制度,統籌安排,分級管理,專項使用,并逐年增加資金規模。加強國際合作,積極爭取國外援助和優惠貸款。在加大投資的同時,建立科學的資金管理模式,健全對工程建設資金的強制審計監督制度,加強對資金的監督管理。
3.提高造林質量,加強森林經營和保護管理。在造林工作中要制定出具體和可操作性強的規劃,用于指導生產,在造林生產中要嚴格按照規劃設計組織施工,確保規劃落到實處。要規范造林技術,完善造林機制,提高造林質量,充分調動群眾造林積極性。造林后的管護工作要及時跟上,建立健全管護機構,組建管護隊伍,購置管護設備,建立管護制度,確保管護工作落到實處。做好資源培育,資源保護和資源管理工作,嚴格林地和森林資源利用管理,真切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4.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建設激勵機制。探索多渠道籌集補償基金制度,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和完善省、市、縣三級地方補償基金制度。積極探索分級管理,分類補償政策,制定合理的公益林采伐利用政策,探索分步實施公益林國家贖買機制,賦予林木所有者補償基金支配權。要努力形成生態建設的激勵機制和內在動力政策體系,使地方政府、群眾、投資者的積極性得到保護和發揮,確保工程建設穩定、協調發展。
5.提高林業工程建設的科技含量,提高林業生產力發展水平。要重視林業科學基礎研究,應用和高新技術開發,以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及其研究成果,突出重點,狠抓工程規劃、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生態鏈修復等關鍵環節,大幅度提高林業科技總體水平和林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