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桓仁滿族自治縣西江中學,遼寧 本溪 117200)
我們常說語文教學是各學科教學的基礎,更是學生養成良好道德規范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和情境寓德于教。使學生在情感上得以升華。
德育教學不是孤立無依,語文課文內容不論什么題材,內容,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感在里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德育,例如《散步》教會學要尊老愛幼;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背影》這篇散文,就教育學生要理解父母、關愛父母。一些描寫山水風光的詩歌,諸如《望岳》、《三峽》等,也能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敬畏自然》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至于說明文,如《蘇州園林》,看似平淡無奇,但稍加琢磨就能發現其中也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應象獨具慧眼的伯樂,通過對教材的深入鉆研,從課文的文本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挖掘出各種顯性或隱性的德育素材,為創設課文情境打好基礎。
教師應熟悉各種創設情境的形象化手段,并根據課文中包含的德育素材的不同性質、特點和本校擁有的各項教學設備及科組內“教學資料庫”的情況,結合各種形象化手段的效果特點,確定采用何種手段創設情境,必要時還要進行剪接、合并、創新等。如為朗誦選配合適的音樂背景,截取有關視頻、電視片段補充課文內容等。例如在教學《背影》這課時,我上街拍攝了許多不同層面人物的背影,讓學生在上面尋找自己的父母背影形象,再配上一段充滿情感的話,配上《回家》薩克斯曲,將他們帶回了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那么美好,那么甜蜜,并有所感悟。又例如在上《敬畏自然》這課,利用多媒體手段,本溪水洞和桓仁望天洞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杰作和魅力,又播放環境惡化的圖片,讓學生深深感受到要愛護大自然,愛護身邊的環境,愛護家鄉的生存環境。因此說教師在實踐當中積極地摸索、認真地嘗試和練習,才能最終創設出逼真的課文情境,讓學生全身心融人其中以至產生強烈的共鳴,使德育滲透達到完美的效果。
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教師在使用自創情境時要善于點撥,不要讓學生就如同看一場電影,當時很感動,但過后回到和課文情境不一樣的實際生活中還是依然故我。因此,教師要懂得點撥,既要立足于課文又要跳出課文,拉近課文和學生實際的距離,使學生能將課文學習中獲得的感情體驗和理性認識指導自己的實際學習和生活。也可以在課堂延伸中與學生共同完善情境,加深印象,
初中生正處在意識形態轉變的關鍵階段,雖然他們已經有了基本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但還遠遠不夠,還要經常給予情感上的支持與教育。語文課文中經常有一些感人的文章和深刻的道理,其語言優美,邏輯縝密,不僅有對生活道理的揭示,也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學生通過學習,會被其中優美的語言和深刻的內涵、情感所打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情感,并逐漸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因而,通過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起單純的道德教育來說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也更容易被學生吸收。教師要正確引導、說服教育學生,用先進人物和實例教育學生、感染學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還可利用活動課,帶領學生參觀學國主義教育基地,邀請革命前輩講革命傳統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德育活動。同時,教師也要注意自身的思想言行,身教重于言教,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是分不開的,在實際生活中又離不開道德規范,所以說德育教育要緊密聯系生活,讓學生感悟生活,提到道德情操。
以教材為依托課文教學的主要場所是課堂,那么教材就成了語文教學的基礎,所以,老師一定不能進行單獨的說教,要結合教材,以教材為主開展德育教育。我們都知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首先要從情感教育入手,讓學生理解教材內容中的豐富情感,讓他們有個基本的情感框架,再通過自己的感悟,吸收其內涵,這也是德育滲透的基本途徑。
教學的延伸拓展示課堂教學的必要環節,而德育教育的滲透也是必然的,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不僅有利于知識技能諸多方面的積累,更有助于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可引導學生閱讀課外自讀課本及針對中學生列出的必讀書籍,使學生通過閱讀鑒賞得到自我教育,了解到應該珍惜目前所有,善待身邊的人和事。要善于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增強德育滲透的生動性和趣味性。空洞的理論、干燥乏味的說教,既倒學生的胃口,也難以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只有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質疑、去感悟,才能使學生樂于接受也容易接受那些好思想、好道理。因此,教師應善于組織學生開展話題討論、專題辯論等活動,讓學生自己談感想、寫作文,生動活潑地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結合實際有效完成德育教育的滲透。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用生動的教學感染學生,用情感打動學生,而不是空洞的說教,讓學生在課堂和實際生活有機結合的情境中,學習知識的同時,完成道德境界的提升,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