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經濟開發區中心小學校,吉林 吉林市 132000)
數學這門學科具極強的邏輯性與抽象性,但是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其思維相對形象。而就小學數學教學而言,需要以數學知識以及學生為對象,在前者的抽象性與后者的形象性之間充分應用信息技術,使其發揮橋梁的作用,可以促使抽象性轉變為形象性。所以,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效應用多媒體技術,降低數學知識學習的難度,充分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和欲望,促進其思維發展,創設充滿趣味性的良好數學課堂。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還可以調動其學習動機,是兩方面的決定性因素。我們都知道數學是相對抽象和無聊的,并且知識引入相對生硬,對學生產生嚴重影響,使其喪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進一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學質量。但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至關重要,使其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可以問題含義為依據,創設生動情境,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其潛在能力。從進入課堂教學環節開始,便明確了學生主體地位,學生主動接受知識引入。例如,在教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過程中,如果教師直接為學生講授面積公式,學生同樣會計算面積,不過學生興趣相對缺乏。所以,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拍攝喜羊羊和懶羊兩個區域的照片。然后讓學生猜一下是否可以交換兩塊地?由此引起學生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利用推導與猜測等方法,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即底×高。最后,兩個草原之間的交換問題得到了解決,恢復了兩個草原的規模。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學習掌握新知識,并且發展學生思維,提高他們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知識相對抽象而且乏味。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學生呈現更為生動形象的內容,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數學,還可以欣賞數學之美。
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兒童是用顏色、形狀、形象來思維的。因此,借助直觀性,會更容易和更鞏固地學習一切。”通過多媒體的應用,能夠有效作用于數學知識,使其在學生進行思考時由抽象轉變為形象,進一步讓學生學習掌握、例如,在推導“長方體表面積公式”時,教師先在屏幕上呈現“應該用3厘米長、5厘米長的棍子做一個矩形嗎?為什么?”要求學生思考表面積計算方法,拓展自身思考。然后,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相應呈現,在畫面逐漸變化的過程中,讓學生觀看三組各個面的活動過程,即上下面的面積:(5+3)×2=16(平方厘米),左右面的面積:(5×2)×2=20(平方厘米),前后面的面積:(2×3)×2=12(平方厘米)。由此總結表面積計算公式,也就是(長×寬+長×高+寬×高)×2。此外,再例如“平移和旋轉”,在其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將各種動態過程呈現于學生面前,比如窗戶移動等,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平移或是旋轉的運動。在對“對稱”的相關內容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首先確認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由此導入,使學生充分感知生活為數學的來源。
在同一個屏幕上,文字、圖像、動畫和聲音齊頭并進,通過這一方式作用于學生,在視聽方面對其產生巨大沖擊,且引起強烈的故意關注。與黑板上相對靜止的粉筆相比,它的優越性是可以想象的。例如:當教授“長方體的特征”時,教師可以使用多條棱各個方向的平移動畫,讓學生了解長方體的棱條數,共有12條,能夠分為三組,并且棱的長度一致。長方體以恒定速度旋轉,長方體的六個面清晰有序地顯示,并根據六個面逐個分解,并且布置成相等有六個面,相對面的面具有相同面積。然后將四組棱一個接一個地分開以獲得12個棱,并且相對的棱具有相等的長度。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綜合處理功能,可以清晰地顯示點動成線、線動成面以及面動成體的過程,為學生提供相應幫助,使其更為容易且直觀地掌握數學存在的規律。
我們都知道,信息技術包含有豐富多樣的信息,并且小學數學教學具有一定難度,所以對于學生而言,必須理解與掌握。教學上的困難往往是學生學習的絆腳石。若是無法在第一時間將其解決,勢必對學生基礎知識學習與掌握以及基本技能的強化產生直接影響。舉例而言,
在“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對學生學習表面積計算公式的難題進行有效指導。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將長方體每個面的形狀分別展開,并使用每個面和每個棱的名稱,可以分為前后面、左右面以及上下面,其中前后面包括長與高,左右面包括寬和高,上下面包括長和寬,在此基礎上得出每一個面的具體面積,在求導前后面面積時用長與高相乘再乘以2,在求導左右面面積時用寬與高相乘再乘以2,在求導上下面面積時將長與寬相乘再乘以2。如此一來,便可實現數學知識的轉化,從抽象性轉變為形象性,可以更為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進而構建起相對清晰的表象,促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并且針對相關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有效突破。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促使教師教學方式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優化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