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鹿苑幼兒園 顧曉燕
1.材料“三有化”:有變化、有層次、有遞進。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玩,很少空著手玩的,必須有許多玩具的東西來幫助才能玩得起來,才能滿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為重要?!币虼嗽诓牧系倪x擇和投放上需要謹慎,在投放材料時需要考慮能否恰當鞏固幼兒的已有水平,刺激其能提高到同一年齡段的頂峰水平。在材料的提供上要打破原有習慣,切勿追求精致華美的“糖衣炮彈”,而要選擇樸實的貼近幼兒生活的材料,可以是在制作班級大環境時所剩的部分零碎邊角,也可以是手工等制作活動中所用材料的一個延續。當然在材料的提供上也要適當地發展幼兒的想象、創造等能力。
2.同一目標下的不同組合材料。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其活動材料來表現。在科學、數學活動后會遺留下一定的教學材料,將其投放在相關的區域活動中,鼓勵和引導孩子積極游戲、探索。圍繞著活動的同一目的性,再添加新出現的材料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試驗,讓不同的材料在同一個活動中發揮到極致的效果。
1.生理、心理共同催化。幼兒年齡小,在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存在著些許不足,因此在區域活動中可以提供“特殊”有幫助的材料,讓部分幼兒追趕上班級大部隊,從而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在區域的開設上,必須重視的一點是:引導幼兒正確發現和對待自己的不足,要努力克服困難,力爭上游。為了能讓孩子在多次練習和操作后,依然保持其濃厚的興趣,活動的形式、情景等要時常變化更新,要把握這一年齡段孩子最需要、最迫切的東西,拓展孩子們的興趣,寓學于樂。
2.教育、環境相輔相成。每一個孩子都是一位創造發明家,他們能結合自己的想象,將相同的材料玩出不一樣的效果。在大班數學活動《桌子有多長》中,我們準備材料了紅藍兩色的測量紙,其中一長一短,為了便于幼兒的實際操作以及區別不同長度測量的結果,準備的紙條充足,但在教學活動結束后,這紙張似乎就失去了作用。思考后,我把它投放在區域活動中,沒有提出任何關于這個材料的操作要求,一段時間后發現,孩子們在紙張上練習著數字的連續書寫和進行繪畫圖形的單個練習,達到了不一樣的活動體驗,一舉多得。在日常的游戲活動中,也需要確保投入幼兒能理解的內容、有生活經驗的材料,只有融入了幼兒自己已有經驗的活動才有區域活動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既要幫助幼兒體驗,創造各種不同的、美好的積極經驗,也要給予他們可發揮想象、可操作的空間進行調整,讓教育教學融入大環境中,幫助孩子進步和發展。
在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上,我們做到讓區域材料真正成為幼兒發展中“不說話的教師”。讓其引起孩子們第一時間的活動興趣,能適時提高孩子的活動能力,讓其“跳一跳夠得到”,能在最近發展區上進步,使孩子長時間有興趣地延續活動,進而能想象創造感興趣的活動材料,并能將廢棄或廢舊材料進行改裝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