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昆明日報社,云南 昆明 650100)
作為社會文化的傳播者,重要信息的發布者,輿論環境的監督者,新聞記者被稱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在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是否對自身的角色定位準確,不僅直接影響著新聞采訪質量,而且還影響著社會的輿論導向。但是當前個別新聞記者對自身角色認識產生偏差,出現了社會責任的背離和職業道德的缺失,因此探討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具有重大意義。
新聞記者通過手中的筆、鏡頭和話筒記錄時代,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了,媒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記者在新聞采訪中不單單是記錄者、傳播者的角色,更多的是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傳遞。新聞記者角色定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主要體現在個別記者未將自己置于采訪這一角色,而是站在被采訪者立場上,對被采訪者進行言不由衷的歌功頌德,極盡溢美之詞,違背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對受眾產生了誤導。例如:個別從事經濟類報道的記者,考慮到企業每年在自家媒體投放了大量廣告費,故而“用版面換效益”,在新聞報道中過多地報道企業的正面新聞,而回避負面報道,存在弄虛作假、欺騙公眾的情況,從而極大地降低了媒體的公信力。
一些新聞記者沒有擺正與采訪對象的關系,不理解被采訪者也有權力拒絕接受采訪,而是以輿論監督之名,高高在上,盛氣凌人,不尊重被采訪者,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媒體的公正形象。
記者既擔負著報道新聞事件的職業角色,同時也擔負著披露負面新聞,制止惡性事件的社會角色。但在一些惡性事件中,有的記者只顧第一時間搶新聞,沒有選擇救急救難等見義勇為行為,飽受讀者詬病。
此外,為了爭搶熱點新聞,在一些社會類調查新聞中,部分記者沒有客觀全面地對新聞事件進行真相調查,而是憑空想象捏造新聞,致使假新聞泛濫。
在許多民營企業家眼中,記者是個惹不得、惹不起的行當。一篇負面報道會影響企業的聲譽、形象和競爭力,甚至直接決定企業的生存。因此,一旦發生“礦難”或者安全事故,馬上滿足記者索要“封口費”的要求。這就導致一些真假記者,突破職業道德底線,以新聞輿論監督為名進行新聞敲詐、強拉廣告、索要贊助、約稿收費、搞“有償新聞”。
新聞記者職業素養高低直接決定著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效率,當前新聞記者職業素養有所欠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部分記者在報道突發事件時,沒有控制好自身的情感,在報道中融入了個人情感,其二是個別記者在新聞報道中被現場氣氛所影響,未能以局外人的角度分析和報道;其三是個別新聞記者專業能力不強,不能靈活地根據主題相應的調整采訪方式,而是一味地堅持原有的模式和風格[1]。
在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快且傳播范圍廣,對新聞記者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全新挑戰,記者必須刻苦專研,博采眾長,掌握不同領域的基本知識,成為專家型的新聞人才;此外,還必須俯下身、沉下心、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真正寫出有血有肉,無愧于時代的好作品。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輿論宣傳工作的靈魂。做一個黨和人民需要的合格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牢記社會責任,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始終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客觀公正報道社會熱點和敏感問題,杜絕新聞炒作,虛假新聞,始終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努力做到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相統一。恪守職業操守和法律法規,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做好輿論信息的“把關人”,切實發揮好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
作為新聞記者在報道新聞時必須深入現場,親自查驗事件的真實性,客觀報道新聞,這樣的新聞才有價值,將社會現實反映出來,推動社會發展。作為新聞記者,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唯有做到這點,才能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性,為此新聞記者必須認真的核查每一篇稿件,保證傳遞給受眾的消息是真實的,特別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可以通過網絡自由發表意見,真實和虛假信息夾雜在一起,如果不對其進行核查便傳遞給受眾,便可能引發錯誤的輿論導向,甚至引起嚴重后果[2]。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確保報道真實,是記者的基本職業道德。弘揚新聞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是新聞記者的必備修養。媒體自身的道德操守直接關系到社會公眾對社會道德的認知和信心。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必須加強行業自律,深入學習《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自覺抵制各種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行為,不利用職業之便謀取不正當利益,不向采訪報道對象提出工作以外的要求;將思想和活動都置于職業道德的約束之下,真正做到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做一名政治堅定、引領時代、業務精湛、黨和人民信賴的輿論宣傳工作者。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新聞記者角色定位已經不再滿足時代的發展,作為新聞記者要深入分析新時代下自身的角色內容,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弄清自身扮演的角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報道事實真相,保證新聞的質量,從而推動媒體行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