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正興學校 趙冰冰
課前預習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課前預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習慣,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中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本文擬結合教學實踐,簡要闡述中學數學預習指導的基本策略。
要使課堂的教學效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我們應將課堂教學向前延伸、向后拓展。向前延伸,即指導學生開展課前的預習;向后拓展,即組織學生進行課后的復習。整體教學活動可分為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與課后復習三個基本環節,三個基本環節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這樣課前預習就成為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教學規程。為了幫助學生確立數學學習的預習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應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中學數學教學內容細化可分為代數、三角、立體幾何、解析幾何等,各部分內容的特點和性質各導,對學生的智力提出嚴峻挑戰。通過課前預習,充分做好接受新知的已有經驗準備與心理準備,對課堂所學內容有所了解,使整體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疑點做到心中有數,確保聽課時思維狀態與課堂教學進程同步。盡管在預習中會存在一些知識點不能掌握的情況,但由于都經過了自己的獨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經過課中教師的講解、分析,必然使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確保學習的主動性。
“教是為了不教”,這是教育的本質所在,因此,教學過程中我們應關注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針對預習是一種學生獨立自主學習過程的特點,我們應將預習作為學生獲得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舉措。課前預習,養成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習慣;課中聽講,檢驗預習成效,通過教學互動,實現思維的交鋒與視角融合。堅持課前預習,必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基于“問題”的教學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內容,人們常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課前預習中,學生由于認知能力的局限,學習必然存在一些困惑,這時,讓學生在問題提出中不斷強化自己的問題意識,提升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
良好的預習方法的掌握是學生進行有效課前預習的關鍵,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關注學生預習方法的指導,主要做好以下幾點:
教師應事先設計好引導學生預習的提綱,我們一般稱之為預學案。在進行預學案的設計時,我們要從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現狀出發,遵循數學思維規律,緊扣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具體,要求得當。
圍繞預學案的要求,指導學生通讀教材。對于概念的預習,要求達到能敘述、會判斷,把握其內涵和外延。如預習“映射”這一概念時,通過敘述首先認識到映射是兩個集合之間的一種對應,要判斷一個對應是不是一個映射,必須對映射的概念——對于集合中的任何一個元素,按對應法則,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對應做更深層次的了解,明確概念的外延。“一對一、多對一”這兩種特殊的對應,能舉出一些映射和不是映射的例子,完成認識這一概念的全過程。對定理、公式的預習,要達到能分清條件結論、會運用數學語言表達,了解推證過程和應用。
如預習正弦定理,在一個三角形中各邊和它所對角的正弦比相等時,首先分清“在三角形中”這個前提,明確結論“各邊和它所對角的正弦比相等”,轉化為數學語言,其推證過程是以直角三角形為特例、平面向量為工具得到結論。對例題、習題要明確問題的條件、結論以及得到此結論必備的理論論據,然后看題設與這一理論依據有何異同之處,不同時如何對題設條件進行轉化,相同時還要明確解題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及書寫格式,以利于課堂上質疑問難。
學生預習后,要指導學生小結預習結果。比如,可以讓學生寫出教材上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列出全書章節內容之間的并列與從屬關系。對于例題,在旁邊說明各主要步驟的依據,在題后空白處用符號或幾個字寫出本例特點,體現編者選例意圖。對例題條件、結論的變化,由特殊向一般轉化,將有關知識進行橫向聯系,縱向發展。
將課前預習作為教學的基礎環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關注對學生預習情況的評價,課前預習的結果應作為課堂的教學起點,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預習評價工作:
對照下發的預學案要求,逐條進行分析,讓學生自問教學中的基本概念能否清楚地復述出來,定理、法則是否較好理解,在預習中存在哪些問題,本課知識點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作用與地位,能否完成課本中的練習題等。
通過課前提問、預習展示等方式,教師要弄清楚學生預習的情況,對一些學生預習中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沒有必要在課堂做進一步的講解。在弄清楚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點后,再進行針對性的探究和澄清,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鼓勵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使之成為教學活動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學時,堅持以學生的預習結果作為教學起點,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等方面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