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和
(伊寧市第八中學,新疆 伊寧 835000)
改進灌溉技術,引進滴灌,滲灌和鹽水灌溉等灌溉方式,積極培育耐旱,耐堿作物。在種植區和生活區附近建設以植物為主的綠色屏障。同時要注意修建高立型柵欄,可有效防止風沙。地面升溫快,植物初始時不易存活,針對這個問題可以采用適當遮擋和有效灌溉兩種方式。要注意用于防沙綠化的植物種類的選擇,一般是怪柳,沙棗樹,白榆等喬木和以鹽生草為代表的草本植物。
針對目前西北地區植樹造林工作中存在的撫育率偏低的問題,要求林業部門必須做好撫育管理工作,提高撫育管理質量,植樹造林工作本身對管理的要求比較高,干旱地區在完成造林工作之后必須做好撫育管理養護工作才能確保植被的存活率,在撫育管理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將幼苗作為重點撫育對象,做好幼苗的保溫防護工作,以免幼苗的成長過程中出現夭折;二是根據植被的生長特征,及時做好澆水、松土、除草等工作;三是采取噴灑化學藥劑等方法治理樹苗的病蟲鼠害問題,提高樹苗的生長質量;四是防止火災和人為破壞等問題,杜絕森林火災的發生,禁止當地居民隨意進入植樹造林區,以免栽培的樹苗被破壞。
植樹造林技術對植被的生長具有十分顯著的影響,因此,必須改進植樹造林技術,采取科學的栽培方法。對于西北地區來說,在植樹造林過程中運用到的技術主要包括魚鱗坑整地、挖大坑整地、深栽踩實等技術。一般來說,西北地區應當在5月份進行整地,在城郊地區應采取挖大坑整地的方法,在荒山地區則應當采用魚鱗坑整地的方法,當西北地區雨季來臨、降雨量增加的時候,栽培植被的坑穴便會充分吸收水分,從而為春季栽培植被提高良好的水分條件。采取深栽踩實的技術方法能提高西北地區植被的抗旱能力,從而提高樹苗的成活率。
樹苗質量對植樹造林工作質量具有直接影響,在對樹苗進行選擇時應當做到:一是應選擇良種壯苗,我國出臺的相關政策規定造林采用的樹苗必須達到II級以上的質量標準,杜絕采用殘苗、弱苗;二是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最為適宜的樹種,對西北地區來說,選擇油松、側柏等耐旱植被比較適合。沙漠附近的綠洲旁有土地和半流動沙丘,針對這類沙丘的存在一般會種植喬木和灌木兩種植被。灌木應種植在靠近沙漠的位置,可以削弱風沙,適合這類植被種植類型的地區有有格爾木東、西農場、大格勒農場和諾木洪農場。梭梭樹是荒漠生態的保護神,是阿拉善地區分布最廣,保存面積最大的天然及人工灌木林資源。成年梭梭的樹冠能達到3-5米,根系十分發達,一棵成年梭梭能固定10平方米荒漠,由于它的防風固沙能力很強,以其優異的抗逆性及易于繁育、栽植的特性,被譽為“阿拉善植被之王”,是西北和內蒙古干旱荒漠地區固沙造林的優良樹種。
實現植被的恢復重建可采取一下兩種措施:一是以地適樹;二是以樹適地或改樹適地。植被的選擇應該符合以下要求生存能力佳、防風優勢明顯、根部粗壯、生長周期短和容易種植的特點,易存活。植被恢復重建措施的目的一個是防止風沙蔓延和土地沙化;還可以防風阻沙,防止植被和作物受風沙侵蝕。該方法常有建防護林和護田林為輔助,尤其可應用于是在沙漠和河湖附近進行作物種植的情況。在種植和防護過程中,要注意對作物邊緣的防護隔離。在西北綠洲內建造防護林帶。在沙漠邊緣建造完善的防護林體系以后,不能忽略綠洲內部放風固沙的重要性。必須令綠洲內外防護共同作用,緊密配合,才能將防護林防風固沙的作用發揮到極致。荒漠周圍的綠洲地區的植被形式一般是窄林狀,在種植植被的同時不可忽略土地的恢復能力,要堅持樹種混合,樹狀混合的植被原則,有效的提高植草覆蓋率。
在我國西北的干旱半干旱的一些地區,植被受到風沙侵害,且土地本身具有種植條件,這種情況下應該采取建造柵欄進行植被保護。還要建立防護站對其進行有效管理。用柵欄圍住破壞嚴重的土地,以便其可自然恢復肥力,再次實現植被天然覆蓋。工礦區的現狀比較適合實行封育措施,其生態問題是由于不合理的建設和破壞自然植被造成,封育措施有利于解決該地風蝕,水蝕的難題。除了實行封育措施,加以植被保護和人工造林相結合,使得該地植被覆蓋率大大提高,而且還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