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湖南省郴州市蘇園中學,湖南 郴州 423000)
作文的豐滿離不開素材的豐滿。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素材積累的引導。當然,這種引導不是生硬的要求,而是通過在文本教學中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回憶生活閱歷,積淀文字,觀察生活,讓自己寫作的素材庫更豐實。如學習完《童趣》這一節課學習完進行延伸練習時,筆者將一幅幅富有童趣的小畫置于多媒體幻燈片中,然后導入:“同學們,小時候玩過丟沙袋嗎?。在我們豐富的童年生活中,相信也有過跟作者類似的經歷吧。你能否在回憶中將這些記憶的珍藏,或者再次走入生活觀察有趣童年游戲,寫出來跟大家一一分享呢?”學生們頓時興趣被調動,紛紛說著童年的有趣的事兒,變成相互共享的素材。從生活經歷來說,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童年難忘的故事,而學生初進初中,心理依然很大成分童心未泯。故而筆者創設語言情景,引導學生們結合自身的經歷實際,回味趣事,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其積累的素材更加有血有肉,寫出的東西更加有情有義,其作文水平也有了提高的動力源。
目前,中國的科技在進步,更多的電子設備進入到教學課堂當中,現今出現最為普遍的就是多媒體,對于多媒體的應用是社會進步的必經之路。多媒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老師授課更方便,學生對于多媒體也是越來越具有依賴性,因為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看到語文的優美之處,將語文的課程不僅僅是局限于對于文字的分析,對于場景的想象,多媒體可以更直觀的為學生提供畫面,可以讓學生形成視覺上的記憶,進而促進教學質量。
隨著進入初中后學習任務的加重,學生們在不斷淡化與生活的接觸,對于一些事件缺乏很深的理解與很到位的感悟。故而,有些學生在積累很多文字材料后,能夠一看題目就有文字可用,但是寫出來終究是素材與詞語的堆砌,缺乏情感的真實抒發,這也限制了學生寫作水平從單純復述到感染人的跨越。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創設情景,引導激發,讓學生在濃厚的氛圍中有更豐富的情感思維,有更真切的情感體驗,這樣寫出來的作文也就會變得有血有肉。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第二課時,筆者與學生就朱自清先生與父親車站離別的場景進行了重點的交流與解讀,讓學生懂得了“情感因為離別而噴發,生命因為離別而深刻”。其后,結合學生對離別的理解層次,再次啟用了多媒體,并伴隨著《父親》音樂,播放離別畫面,朗讀離別經典文字,讓學生在濃濃的離別氛圍與淡淡的離別情緒中感知與重要之人離別時的情感。學生們紛紛發言,有的認為離別時最大的情感就是不舍得;有的則表示離別就是分開,分開就會痛苦;有的認為離別僅是為了下一次更加出色的自己與更加成功的對方更美的重逢。學生們的發言有些讓我感到吃驚,他們在陳述中體現出他們理解離別的深度與層次,同時也能夠折射出其在情景體驗中理解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這也啟示我們,作文教學的情感不是逼出來的,而是引出來的;不是積累得來的,而是體驗激發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更加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方法,如何能夠在創意與濃情中調動學生,讓其有可寫之文字,有能抒之情感。
初中生還處于人生成長當中的起始階段,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大多對外界的新鮮事物都有很強的追求感。這對于語文老師的課堂教學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老師們可以從孩子的興趣點入手,利用情景教學模式編寫一系列未知的事物,帶動孩子們的學習熱情,但是改編的故事最好要貼近現實,并且不要太長,以免過于繁瑣的事情讓孩子們失去耐心,也迷失了教學的主線路。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羚羊木雕》一課中,筆者感覺到學生們對于文中小主人公要回羚羊木雕后的復雜情感體會不深。于是,我嘗試將當時的文中的描述設置成現場情景,讓兩個學生扮演角色,并輔之以多媒體來示,讓學生們也隨著體會這種情景下小主人公復雜的心情。隨后,筆者進一步引導與要求:“同學們,想想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與小主人公一樣的遭遇來呢?能否也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介紹你生活中的難忘事呢?文章脈絡結構可以仿照這篇課文,倒敘、順敘皆可。”由此,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情感點被觸發,他們都迅速下筆成文。總之,語文教師需要重視作文教學中的情景創設,尤其是隨機課文中的課堂拓展部分,既有文本樣板的學習,又有相似話題的練筆。只要激發學生情感,只要讓學生有可以剪輯書寫的素材與故事,有濃厚的情感抒發,作文寫作水平將更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