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靚
(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教研室,江西 安義 330500)
數學來源于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用數學知識去美化生活是我們數學教學的主旋律,是離不開創新的。創新是傳承文明的基礎上的拓展與升華,創新能力教學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和靈魂,也是社會的期待,國家的要求。新的《課程標準》也提出了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下面我就初中數學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談談本人膚淺的見解。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要創新,教師必須有創新意識。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征,進行創造性教學,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
數學教學過程本身就是邏輯推理、思維訓練和不斷創新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不能只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教學方法。教師應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為教學目標,應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的思想和方法本身體現出來的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每一次板書設計、每一節課的語言表達,每一個合乎情理的發現,每一次別出心裁的觀察角度等等都是創新,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勤觀察,勤思考,勤研究,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通過實踐,學會學習,學會創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創新因素,把與新課程標準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新思路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充分合作,廣泛討論,共同思考,探究出更多的方法,掌握更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發展個性,發揮創造性,必須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的舊的教學方式。因為這種教學方式過多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不能真正體現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教師應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愛好、個性特長,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做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做學習的奴隸,從而形成一種互動、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只有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培養創造思維的能力。在合作探究的教學過程中,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變化之中,而不是教師讓學生死記硬背、機械練習。在互動合作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可通過小組討論、查漏補缺、團結協作等方法營造創新的環境,學生方可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充分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數學教學的基本原則,在數學教學中,如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醒學生的思維,從而大量攝取知識,理解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創新能力。
好奇是初中學生的共同心理特征。好奇是思維的源泉,創新的動力,因為好奇,學生有了創新的愿望,努力去揭開事物的神秘面紗。所以數學教師在每堂課開始都要給學生創造一個新鮮、好奇的環境,讓學生隨著授課的內容自覺進入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境地,學生注意力集中了,情緒高漲了,興趣便油然而生。例如在講有理數加法這節課時,舍棄了教材上的例子,而采用學生平時喜歡玩的撲克牌代替正負數來做游戲。紅色為正數,黑色為負數,讓同桌為一組抽撲克牌,每人抽兩張,然后把抽得的撲克牌代表的數字相加,誰得的數大,則誰勝,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愿望,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中學生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抓住這一特點,創設能讓他們好奇的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解乘方這節課時,可讓學生討論“一張無限大的紙,對折一百次以后有多高?”學生積極討論后,教師再告訴結果,這時學生會感到非常好奇(因為他們想象不出會有教師說的那么高),對學習乘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和獨到的見解,教師應給予公正的評價,多鼓勵、引導,少否定、批評。使他們始終處于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在愉快、歡樂的情境中學習,讓他們分享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無形之中就能提高興趣,培養能力。
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但不應只局限于課堂,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數學活動和數學主題活動。比如開展幾何圖形設計比賽、數學知識競賽、邏輯推理故事演講、講述數學家的童年趣事等等。在比賽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他們的特長,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尋求生活與數學的結合點。這樣做既豐富了知識,又提高了興趣,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既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也需要學生的積極發現。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在師生互動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以有效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