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第二中學,河北 承德 068450)
初中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抽象性較強的學科,由于初中生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學生認知能力存在的差異性,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部分學生對數學課堂缺乏影響,課堂參與度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等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數學思維的養成,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構建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當務之急。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以教師的課堂知識講授為主,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地位,教師將什么,學生學什么,這種應試模式下的教學方式嚴重壓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積極思考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弱化了數學學科的魅力,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數學教學效果不明顯;同時,由于數學學科想對抽象、邏輯性較強,更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降低了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應全面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數學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教學內容的設計和選擇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逐步建立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在驅動力;要積極優化教學情境的設計,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深層理解和認識,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軸對稱》這一內容時,教師創設了如下的情境進行課堂導入:出示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如籃球、蝴蝶、排球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些圖形有什么規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從感性上了解到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逐步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對軸對稱知識的理性思考,遵循了學生的思維規律,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參與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學習的狀態。學生有效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就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實現有效課堂建設。在傳統的教師“灌輸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無形之中壓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和有效的課堂參與,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通過學習成果的分享與交流,實現學生思維的碰撞和觀點的交鋒,能使學生在小組間的質疑評價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促進學生真正的進行死牢,提高課堂參與度,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平行線》這節內容時,教師給學生布置前置性作業:查找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線,并在課堂上展示平行線判斷的方法。在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環節,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平行線進行了大量的舉例,并在具體的案例中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完成了平行線三種判斷方法的推理,有效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學生知識的學習,并不是教師簡單的傳授而是通過學生在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合作中有效實現的,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獲取過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實現了知識體系的自主構建,促進了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導學生在積極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數學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通過對數學問題的解決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和歸納能力的養成,實現數學教學的目標。如在“最短路徑問題”的學習中,教師設計如下問題:圓柱體下底面點 c 處有一只小螞蟻,上底面點 b 存在著食物,且點 b 與點 c 互相對應,要求設計螞蟻吃到食物的最短路線。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變的生動有趣,同時有效調動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和數學能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加強生活化教學,注重質疑評價的激勵作用等都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師要在具體的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實現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升,實現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