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苗苗 張愛萍
(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婁村學區,河北 保定 074100)
21世紀的中國,教育的發展已進入了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又避免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填鴨式”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是當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因此,我們要重視對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有哪些呢?本人認為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講授是課堂教學中最常見、最基本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開展離不開講授。因此,在實踐中優化課堂講授、提高講授的有效性是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保證。有效講授是任何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活動中,教師的講授也是必需的。在講授的過程中,提問是必不可少的。
而一堂語文課能否成功,很多時候就取決于提問的設計。提問的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盡量精煉,不能過于繁瑣。
如《小稻秧脫險記》一課,可以抓住題目中的“險”字展開:小稻秧遇到什么危險?又是怎么脫險的?脫險之后,小稻秧又有什么表現?這樣的提問設計,既清晰,有簡練。如果能由學生提出,那效果會更好。此外,提問的設計要有一定的開放性,能盡可能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充分引發學生的思考。
如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一課時,一位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五彩斑斕”的意思的時候,問:“五彩斑斕是什么意思?”學生說:五彩繽紛,五顏六色……而另一位老師在執教時,先引導學生說說天空中的流云有哪些色彩,然后再說一說還有可能出現哪些色彩?最后,讓學生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形容這么多色彩?顯然,第二位老師更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
通過自由質疑,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活躍課堂氣氛。如學習《窮人》一課,全班學生積極發表意見,提出了幾十個問題,有思想內容方面的,有寫作技巧方面的,還有的是細小的字詞、標點方面的。學生一旦質疑,就進入了主動求知、積極思維的學習狀態。
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的一系列教學活動――提問、分析、討論、爭論、釋疑,步步深入,口語訓練和閱讀教學達到了和諧統一。用討論的方式開展語文教學活動,關鍵是教師需在討論的過程中,引領學生思考的方向,理順學生思考的路子,把控討論的重點,防止漫無邊際的討論,也要避免學生不知從何說起,造成冷場。
討論式教學的有效開展,一般應掌握兩類內容:一類是從簡單知識介入討論,打開局面,比如某些字、詞、句的基礎知識,這類知識可以采取學生互問 互答形式進行。同時也要注意抓住關鍵,爭取用較短的時間解決問題。
例如學習《窮人》這課,有的學生提出了“自作自受”的“作”發什么音?課文中幾處省略號的作用有什么不同?教師可趁機組織學生展開熱烈討論,并講出自己的理由。
另一類是語文課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方面的重點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鉆研、互相交流,在步步深入的討論中解決問題。例如,學習《紹興的船啊紹興的橋》一課,學生提出了“第二段為什么要寫坐船的規矩”?為什么要有上下橋的規矩?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上下橋的規矩體現了水鄉孩子的獨有成長經歷,懂得了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規矩。
討論式教學,使思、讀、說有機結合,互相促進,提高了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在教學中不能一味依靠老師,要從兩方面入手,在保證教師起正確引導作用的同時注意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平時的預習復習、課堂上的正確傾聽、自主完成作業并能夠自覺進行檢查、規范的書寫、日常積累堅持等。注意這些習慣的養成是要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服務于提高學習效率。同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要從多個角度入手,要從學生閱讀、理解、書寫、應對難題等方面對學生相關能力進行有意識的培養,保證他們能夠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礎上不斷進步。
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師生雙向互動創造條件,最終實現高效教學的目標。
總之,只有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潛能的開發、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時又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與發展,讓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體驗到教育的幸福、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