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和 剡麗麗 史萬杰 羅布次仁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第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西藏 拉薩 850000)
青藏高原自然災害多種多樣,災害地區分布非常廣泛,分布規律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尤其因為近年來人口的大幅度增長,為青藏高原的土地承載力增加了重大的壓力,增大了災害發生的頻率。青藏高原因為地勢地理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水利工程的匱乏、排水設施的不完善,從而使得青藏高原地區生活的人們缺少對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通過研究和調查,針對青藏高原地理位置廣泛,受區域構造活動、地形地貌、水熱條件和人類活動影響,本文總結出青藏高原自然災害的地區分布與規律具有以下5個特征:
青藏高原位于地中海 - 喜馬拉雅地震帶,地殼運動兇猛。地表隆升幅度大,中國近50年來里氏7.0以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地震密集分布在喜馬拉雅板塊邊界構造帶邊界活動構造帶和邊緣斷塊帶及其次生斷塊上。斷裂帶中的巖體破碎,裂縫發育,有利于崩塌,滑坡等次生災害的形成,為泥石流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松散固體物質條件。例如,1950年8.6級的察隅地震就發生在喜馬拉雅山脈和亞歐板塊斷裂帶上,2008年8.0級的汶川地震發生在喜馬拉雅板塊邊緣斷塊區,地震后引發的塌方,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沿斷裂構造帶密集分布。汶川地震災區僅發生2300多處山體滑坡和崩塌事故。
高山峽谷區由于河流的強烈沖刷作用,導致地形陡峭,高差大,孕災條件好,山體容易失穩下滑,由板塊碰撞引發的地形抬升作用,導頻繁的局部暴雨導致崩塌,山體滑坡,洪澇等災害發生。青藏高原每年降雨多發生在夏秋季,形成崩塌、滑坡、暴雨、洪澇等災害在夏秋季節高發的結果。例如,每年夏季,川藏公路沿線因大面積、大范圍、大強度的降水導致山地災害非常容易形成,成為影響川藏公路通行的主要災害類型。
受印度洋季風影響,青藏高原每年夏秋季降水量暴漲,由于水汽分布不均勻,容易發生大規模干旱和洪水。青藏高原的干旱主要分布在部分拉薩地區,日喀則地區和山南地區;以及青海省東北部、川西高原青海交界處的廣大地區。洪水災害主要發生在青藏高原東部昆侖山東部,祁連地區,喀喇昆侖山脈西部和高原東南緣。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以西藏自治區為例,阿里地區,那曲地區,昌都地區,日喀則地區、山南地區大部分地區平均海拔都超過4500米以上,境內高山常年積雪覆蓋、冰湖眾多,每年秋冬季降雪量多,因此形成了雪災、冰川湖爆發等災害發生的有利條件。例如,靠近喜馬拉雅山的西藏日喀則地區,聶拉木縣和定日縣因海拔地勢高、秋冬季氣溫降低幅度大,春季冰雪融化,冰湖潰決,是我國每年雪災和冰川湖爆發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
近年來,在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藏高原山區公路、鐵路、水電、礦山和城鎮加大建設力度和強度,大量的山石挖鑿、棄渣、堆填等工程活動往往引起高原凍土區融化、地質構造失穩,水文條件改變,導致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暴風雪和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頻率增加。例如,近幾年隨著西藏旅游業的發展,奔赴珠穆朗瑪峰旅游的游客增多,因為沒有健全的垃圾處理手段,導致"凈土"珠穆朗瑪峰變成了游客尸體和垃圾遍地的"臟土",垃圾的堆積影響珠穆的發生助紂為虐。
青藏高原自然災害地區分布涉及范圍廣,分布規律具有以下特點:
暴風雪和地震是青藏高原頻率最高,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青藏高原也是中國發生雷電和冰雹災害最多的地區。
干旱是青藏高原多發自然災害,在西藏那曲的南部,日喀則的北部,拉薩的周邊地區,昌都的東北部以及青海與四川和西藏的交界處是干旱多發地區。隨著人口的增加,干旱對人們飲水和生活造成極大地影響。
青藏高原正在發展建設中,人們對自然災害的防范知識了解少,防范措施不夠完善,因此,各種自然災害發生時,造成的影響危害更嚴重。
青藏高原面積廣大,災害的發生時常波及到青藏高原以外的地區,被譽為"地球之肺"的青藏高原環境更是影響著地球上所有的人類。
人口的增多正在加劇影響青藏高原的自然災害形成,導致人為因素占據越來越終得成分。
綜上所述,青藏高原自然災害的地區分布與規律不僅因為自然界,人為因素在增多。在青藏高原的未來發展中,人類應該注重加強減少人為的影響因素,做到真正的保護脆弱高原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