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河南省濮陽市第一高級中學,河南 濮陽 457000)
空間思維能力,簡而言之,是人們通過想象在自己的頭腦中對某種事物進行空間方位和范圍上的定位,是一種高級的思維想象能力。高中地理學科本身就是對空間事物屬性的介紹,教師只有在教學中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與措施來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才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與積極性,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人們的空間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與思維能力,讓他們更系統地掌握地理知識,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培養;
地理空間定位能力是在認識地理事物空間位置關系時運用地圖、略圖、腦中地圖作空間透視,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得出相關的解釋與結論所表現的能力。可見空間定位是一項綜合性的技能,對于學生的地圖基礎知識(剖面圖、等高線圖、經緯線圖)、地圖讀圖能力 (圖例、比例尺、海陸位置辨別、輪廓線分析)、綜合分析能力(對比相似區域、得出準確定位)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同時對于學生的演繹歸納能力、地理基礎知識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讀圖,善于分析題目中給出的已知條件,根據這些內容進行辨別分析,逐步得出結論。想要引導學生做好空間定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1)根據經緯網進行定位,根據題目、圖片中給出的具體經緯線進行定位,如選擇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等其他重要的經線,識記這些經緯線穿越的主要大洲、國家、地形區、河流、氣候類型等,然后進行組合疊加,形成“腦圖”; (2)相對定位法:以重要地理事物為參照系,利用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進行定位。如利用重要的海洋航線,空間記憶重要海峽、海域、半島或島嶼。如從俄羅斯的圣彼得堡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可以串聯眾多的海域、海峽、半島、島嶼。(3)根據區域的輪廓位置進行定位,例如:可以根據面狀地理事物的輪廓和形狀特征,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脈、河流、交通線、行政區劃界限、海岸線等分布狀況)來定位對于; (4)運用給出的地理景觀進行定位,通過自然景觀 (熱帶雨林、針葉林、特產生物等)或者人文景觀 (標志性建筑、衣著、民居、飲食愛好等)進行定位; 如2017年全國一卷,根據材料中“3月份雜草微泛綠意”可以定位出該地區位于我國的北方地區;(5)根據相關的文字資料進行定位,例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特征可以定位出該地位于我國云貴高原上; (6)根據題目中給出的圖例、注記進行定位,例如,南北極點、赤道、回歸線等特殊標記; (7)根據地理事物分布的相關規律進行定位,比如蘋果、梨、桃屬于溫帶水果,柑橘、無花果屬于亞熱帶水果等等;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門語言,充分利用地圖對地理空間思維進行培養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圖作為眾多圖像學習中的一種,教師應積極地培養學生學習地圖知識,然后在學習的基礎上學會查找,最后通過知識的地圖綜合把握,提高地理空間思維能力,促進地理知識 的學習。首先在引導學生看地圖過程中,明確地圖的三要素尤其是要善于觀察圖例,對于區域地圖要引導學生善于歸納圖中同類的地理事物,找出它們的分布規律,從而感知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也其次可以結合具體的實際地圖進行有關地圖知識的講解,然后向學生講明地圖的圖稱 、重要的地理界線及標志性的地理標志等,最后能夠讓學生在經緯度等有關地圖標志的指導下,培養學生讀圖的基本程序和技能,提高學生對于地圖的掌握能力。掌握地圖基本讀圖程序和技能的目的是能夠讓學生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通過文字和語言給出的條件自動的在腦海中進行地圖定位,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越來越先進的教學手段,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學的硬件設備得到了極大的保證,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地理學科在教學中,會涉及大量的地理圖形、各種空間關系等,有時候老師單純地通過語言傳輸教學信息,學生很難理解與掌握。多媒體的使用,幫助老師解決了這些問題,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更好地展示教學材料與教學信息,讓學生通過直觀的音頻播放,更高效地理解地理知識,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地理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涉及面廣、知識跨度大。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空間綜合分析能力教育,引導學生善于多角度、多層次看問題,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意識,以便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更為科學、更有說服力的答案。高中時期正處于學生各項基礎認知體系的構建、完善階段,對于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信息篩選提取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樹立全局意識,樹立“大地圖”“大地理”意識,在分析問題、觀察現象的時候能夠從多角度入手,比如在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知識的時候,我們要引導學生從五要素——氣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的分析入手,豐富視角,這樣才能得出更為準確的結果。在課余時間可以引導學生觀看《地理中國》 《航拍中國》方面的節目,培養學生對區域的空間感知能力,加深對地理環境各要素的整體性關系的感知,,從而強化“大地圖”“大地理”意識。
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將各種地理元素進行總結、歸納、梳理,從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等多個側面進行分析,不斷優化學生的認知體系,豐富他們的地理綜合技能。如,在學習“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時,可以設計以煤炭資源的開發為主線,從區域的資源狀況、市場、交通條件三個方面展開分析,歸結出對區域發展的優勢,面對這樣的優勢探討能源基地建設;面對能源的綜合利用構建出三條產業鏈對該區域良好的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時在綜合利用的過程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也比較大,最后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使環境效益比較突出。教材四個部分的內容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弄清“資源的開發條件和能源基地建及環境治理”的具體措施和方法就不難理解。這樣可以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對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規律掌握較牢。同時也能更好地鞏固學生的空間綜合思維能力。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涉及人文、社科兩個大的知識領域,科目知識體系大、知識脈絡多,對于學生的空間思維意識、空間認知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構建一個“活地圖”,能夠對于某個指定空間內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資源現狀有一個全面的認知,便于他們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進行恰當的知識調用,不斷提升他們的地理綜合區域認知,逐漸養成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他們的日后學習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