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賓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新開學校,遼寧 盤錦 124204)
自詩歌進入語文教材以來,廣大教育工作者都在為詩歌教學不斷的努力著,他們試圖通過多種渠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面,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探討創設情境提高語文詩歌教學效率的策略。
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可以制作《巴山夜雨圖》flash動畫,通過flash課件展示,渲染一種虛實相生的意境,感悟詩人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反襯出詩人盼望在重逢的歡樂中追述今夜的一切。給中學生體味到這首詩是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當然,具體課件的制作,還要因詩而異。
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讓中學生看幻燈片,體驗詩人抓住白日和黃河,寫出了山的高峻氣勢,盡管太陽已經被高山遮住,卻還泛著白色的光輝;滔滔的黃河東流入海的浩渺景象,也仿佛出現在眼前。唐代詩人暢當的《登鸛雀樓》:“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人描述了勢峻、樓高、野闊、流長,給人以峭拔、開闊、遼遠之感。這兩首詩都是寫《登鸛雀樓》,暢當寫的就沒有王之渙的耐人尋味的意境。通過幻燈片、圖片、簡筆畫對比同一內容的詩,感悟就會不一樣。只有感悟了詩歌的意境,才能激發中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可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
如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可以用配樂朗誦的節奏感悟一種恬靜、清逸的詩人的神思茫然的意境。王禹俏《清明》詩:“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這首詩通過配詩音樂,讓學生感悟詩人那種淡泊蕭然、通宵攻讀、自樂自足的意境。課堂運用配詩音樂渲染課堂氣氛,讓學生入情入境,啟發了學生詩意的想象力進行創造,這樣教學詩歌又進了一層。
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讓學生邊歌邊舞,感受民歌那種雄渾開闊的高原意境,這樣令人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心胸為之豁然開朗。崔護的《題都城山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吟誦詩時配以表演舞蹈,感受詩人懷念“人面”(山莊少女)的情,悟出今日桃花盛開的景,從而構成美妙綿邈的意境。
詩歌之所以能夠打動無數讀者就是因為它傳達了詩人真實的情感,艾青先生在他的《詩論》強調“詩人必須說真話”,因為“人人喜歡聽真話,詩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搖撼人們的心”。正如朱光潛先生在《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一文中說到:讀詩的功用“在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到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要想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誦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手段。詩歌是講究音韻的語言的舞蹈,誦讀具有移情作用,激發美感,引起群體效應,喚起內心視像,并通過聯想和想象,進入到詩人創造的情景交融的生活圖景之中,感受意境美。
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教學過程中,可采用以讀帶動對文本理解的方法,將讀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使同學們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自主學會對詩詞的理解和把握:首先,初讀詩歌,要求借助文后注釋及查閱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其次,熟讀詩歌,了解詩歌大致寫了什么內容,在頭腦中進行充分想象,再現詩詞所描繪的情境,初步體會情感,確定感情基調;再次,小組合作交流,取長補短,最后確定詩詞的情境。
通過朗讀學生不僅明白了詩歌的意境,更明白了第一句詩人點明了春行的目的地;第二句描述了杭州西湖水面,注入了詩人開闊的心情;第三、四句生動描述了黃鶯和春燕的動態,注入了詩人乍見的愉悅心情;第五、六句生動描繪了亂花、淺草之景,表明了詩人感悟到了一個花繁草長的季節即將來臨的氣息;第七、八句點明了詩人已經到了白沙堤依然游興未盡,凝注著詩人對杭州西湖早春風光的喜愛。聲情并茂地朗誦,體會詩歌詩情畫意、水乳交融的情境,更好地創設課堂學習生意盎然、清新喜悅的學詩意境。
總之,詩是語言的藝術,善用含蓄、精練的語言表露詩人的感情。作為語文教師,要通過不同形式的教學,從了解作者、推敲詞句、體會意境、分析手法等幾個角度賞析詩歌,從而提高學生詩歌鑒賞水平和文學素養。